新華網石家莊2月7日電(張鵬)初春至,萬象新。6日,河北雄安新區作家、詩人走進安新縣名鎮趙北口鎮,品讀燕趙古韻,發掘本土文學,傳承地域文化。
雄安新區作家詩人走進趙北口鎮。毛鶴然 攝
“曉迎紅日出,暮載錦鱗歸”是白洋淀漁民的生動寫照。探訪趙北口鎮“漁民詩人”李永鴻故居,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永鴻出生于趙北口鎮李莊子村一個貧苦漁民家庭。上世紀50年代,愛好文學創作的他發表了許多詩歌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白洋淀漁歌》《淀上飛兵》《紅菱傳》等,并因《白洋淀漁歌》而名聲大噪。“大河小河灣套灣,單槳難搖打魚船”“漁家出了英雄女,河北水鄉頂天立”……在現場,很多詩人、作家能隨口誦讀李永鴻的名篇。
“我父親生前酷愛寫詩,很多作品是在白洋淀邊或打魚歸來有感而發,即興創作的。”李永鴻的兒子李白小指著照片給大家講述父親生前的故事,流露出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李永鴻的兒子李白小講解父親生前發表的作品《淀上漁歌》。毛鶴然 攝
安新縣文學愛好者、縣文廣新局局長王迦梁在詩歌創作過程中曾受到李永鴻的指導。他感慨地說:“李老師當了一輩子‘漁民詩人’,他的詩歌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于一身,對我的文學創作影響很深。”
離開李永鴻故居,詩人、作家又來到趙北口鎮趙莊子村村史館。村黨支部書記趙文祥為大家介紹了趙莊子村的村風民貌以及使用過的農具、漁具、生活用品等,生動形象地呈現出趙北口鎮過去的生產生活場景。
趙北口鎮趙莊子村史館內陳列的村民使用過的農具。毛鶴然 攝
“趙北口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理位置很重要。這里的十二座連橋被稱為‘京南盛景’,文人墨客為此留下不少詩歌佳句。”“除了‘十二座連橋’,這里還有音樂會、高蹺會……”詩人、作家熱議趙北口鎮的古今。
活動結束時,大家表示,將會把挖掘雄安新區文化作為課題去研究、去調查、去搜集,堅定文化自信,為推動新區文學事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