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族文化瑰寶不能沒落!來聽聽雄安這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心聲?
上千年悠久歷史
“亞古城是雄縣雄州鎮的一個古老的村莊。以這個村莊命名的亞古城音樂圣會是為紀念藥王孫思邈而發起的,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明朝永樂年間,亞古城音樂圣會曲譜就已入編《河北民間古樂工尺譜集成》;清代時還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御封。”史軍平介紹說,“雄縣古樂這個‘音樂會’跟現在的音樂會意義不同,它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演出組織,農閑時,大家自發組織到一起,進行義務演出。”
“很多人不了解,雄縣古樂的講究可不少,很多曲目都文卓典雅、大悲大喜、各具特色。其中,文場套曲中的《孔子探顏回》已有2000年的歷史,曾在明代被納為宮廷曲目。” 史軍平說,你越是走近這種“古樂”文化,越是能被他的魅力吸引,“希望隨著申遺的成功,這種藝術形式能為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和喜愛。”
據悉,雄縣古樂系民間鼓吹樂之北樂支系,流傳于雄縣民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起源于宋元時代,興盛于明清時期,繁榮時曾有民間音樂會二三十家。古樂曲調古樸悠揚、氣勢雄渾,大有燕趙文化的慷慨悲壯之風,較完整地保留了古典民族音樂的原有風貌,是古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雄縣古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史軍平(中)在演奏古曲。栗翹楚攝
決心傳承非遺
自小就是古樂愛好者的史軍平,1984年正式加入亞古城音樂圣會,師從亞古城音樂圣會傳承人王志信,學習工尺譜的韻譜和笙管等樂器的演奏。由于他勤學苦練,很快就成為亞古城音樂圣會的骨干,并于2004年開始,一直擔任亞古城音樂圣會會長,多次帶領會員參加國際性、國家級、省市級大型音樂文化活動。
“目前,我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如何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史軍平說,傳承過程中,有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難,一是年輕人覺得花大量時間來學習“古樂”,不如自己出去工作或搞經營收入高;二是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不太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報名學習的人數很少;三是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無法保證練習的時間和效率;四是資金短缺,有些活動甚至都是會員自費籌措服裝和樂器參加的。
“我是真不忍心看到我們民族文化瑰寶就這么沒落。”史軍平告訴記者,為解決這些問題,將這項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從2015年開始整理資料、寫申請報告,并于當年11月份將相關資料上報,準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12月宣布我入圍的時候,我還是挺激動的,有了這個‘頭銜’,傳承起來可能會相對比較容易點。”
史軍平在演奏古曲。栗翹楚攝
送“古樂”進校園
為將現存的80多首曲目更好地保存下來,史軍平一首首整理、記錄,并專門請人用毛筆工整書寫在冊頁上,便于大家翻閱學習。
史軍平介紹說,因為古樂演奏采用的既不是簡譜也不同于五線譜,而是一種傳統的工尺記譜,這種譜只記錄樂曲的骨干音,后人要想學習,需要在前人指導下先學念唱樂曲,念唱中還要對工尺譜進行處理,然后才可學習演奏。“這種古樂的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好學會的,所以要求學習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雖然入選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但是我知道我的藝術水平還需要提升,有的細節還拿捏不準。”史軍平表示,他已經與一些高等音樂院校的教授取得了聯系,今年他想重返校園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同時,隨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進展,民間藝術也必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史軍平說,他將采取送“古樂”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從娃娃抓起,從身邊抓起,盡最大努力將雄縣古樂發揚光大。
在史軍平的影響和帶動下,附近村頗受百姓喜歡的音樂會、舞獅等民間藝術也開始整合隊伍、重拾鑼鼓,為雄安新區的文化事業發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