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京津的創新成果留下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創新成果轉化究竟難在哪兒?如何在技術和市場之間架起橋梁?如何把京津大量的創新成果留在河北?圍繞“對接”和“承接”兩個關鍵詞,出席全國兩會的我省代表委員們展開熱議。
做好“對接”文章,讓創新成果走出象牙塔
我國高校創新成果十分豐富,但平均17%的成果轉化率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如何讓寶貴的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代表委員們認為,首先必須做好“對接”文章,推動高校科技創新由自由探索為主向市場需求導向型為主轉變。
近年來,我省出臺一系列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帶來了機遇。采訪中,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殷福星介紹了一些好的經驗,“以區域主導產業需求為導向,工大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構筑技術轉移聯盟和共享平臺。與渤海新區簽署了‘區域—大學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與中捷高新區共建產業研究院等,通過這些平臺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當前,一些高校科研人員仍存在不敢轉化、轉化無門等現象,究其原因還是轉化政策鏈條未能有效銜接造成的。”對此,殷福星委員建議,高校應進一步放寬思路,加大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科研思路的決策權,探索科研人員對科研成果的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讓創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同時,國家應進一步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努力實現從成果轉移轉化向共研共享、產品技術定制的協同發展模式跨越。
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是保障。“政府部門應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妨礙轉化的制度籓籬,推進政策鏈、資金鏈、產業鏈環環相扣、相互支撐,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長、市科協主席崔海霞說。
譜寫“承接”新篇,讓京津創新成果在河北落地結果
京津冀三地中,河北最急需的是創新,而京津最急需的是創新成果轉化。然而,長期以來,北京大量創新成果卻“越”過河北,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地落地開花。
“想要留下近在咫尺的京津創新成果,必須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以高標準示范區作為集中承載地,聚合京津優質科技資源。”殷福星委員說。
近年來,隨著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等創新平臺和園區相繼建立,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加速形成。崔海霞代表建議,“要用好這些協同創新平臺和園區,積極承接京津科研功能疏解和創新成果轉化。同時,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優化創新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搶抓機遇、搭建平臺,產業“洼地”衡水市和創新“高地”中科院的“聯姻”受到廣泛關注。
崔海霞代表帶來了這樣一組數字:衡水市高新區立足以高補晚、以新求快,投資27.6億元聯手中科院眾多院所共建衡水科技谷。目前已建起4個中試平臺,3個院士工作站,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12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正式簽約。“高新區還將在相關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開拓完善‘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新模式,力爭三年內形成1000億元規模以上的綜合科技創新和轉化產值。”崔海霞代表介紹。
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還談到,京津的創新成果選擇到南方地區轉化,還與當地市場環境有關。
“只有加快改善營商環境,技術、資本等才會向我省加速流動。”對此,崔海霞代表充滿信心,她說,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雙創雙服”活動,凸顯了我省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和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下大力解決好市場主體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河北就一定能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創新成果轉化地。(記者 劉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