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記憶——站立高蹺,俯瞰鄉愁
3月24日是農歷二月初八,清早,雄縣昝崗鎮梁神堂村內鑼鼓震天,人頭攢動。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梁神堂廟會,每年從二月初五持續到初九,就數初八這一天最熱鬧。”梁神堂村黨支部書記劉雙全介紹道,說起梁神堂的廟會,十里八鄉沒有不知道的。從鄰村趕來的商販們總會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如期而至。賣布匹的、玩雜耍的、賣衣服的、賣茶葉吃食的……不過最令人們期待的還是“登云圣會”。
村民們觀看高蹺表演。(劉東堯 攝)
劉雙全口中的“登云圣會”即“高蹺會”。相傳,明末崇禎皇帝降香于萬壽禪林廟,遭遇埋伏,梁神堂高蹺隊救駕有功,故被賜予“登云圣會”的美稱。
在村委會大院里,一群身披花花綠綠戲服的高蹺表演者整裝待發,他們將從這里出發,沿著整個村子繞行一圈。
“大伙兒瞧我的‘公子妝’帥不?”高蹺表演者梁帥在接受采訪時說,“公子”一角的表演難度較大,不僅要會蹲襠、打腿子,還要跳大板、跳大車。
55歲的李建國算是高蹺隊里最年長的一位,他扮演的角色是“和尚”。只看他身著金色的長袍,頭戴僧帽,手持拂塵,儼然一副出家人的打扮。
李建國告訴我們,高蹺表演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相與扭逗,動作以扭和踩為主,“武蹺”則以表演特技為主。“我們表演的屬于‘文蹺’,角色主要有公子、和尚、傻小子、陀頭武松等。以前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高蹺曲’,后來漸漸失傳了。”李建國說。
“鑼鼓一響腳就發癢,鑼鼓一敲蹦得老高。”上午十點,梁神堂高蹺會正式拉開序幕。表演者們先后展示單腿蹦、打腿子、走隊形等花樣,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村民們更是喝彩連連,好不熱鬧。
“今年的高蹺會是我見過最熱鬧的一次了!”鄰村徐莊村民張艷鳳說,我們一家五口早上就趕過來了,就是為了觀看高蹺表演。
高蹺表演者在休息。 (劉東堯 攝)
“現在逛廟會,跟以往圖吃點沒吃過的好東西、買兩身新衣服不同,如今更想通過老粗布、竹篩子這些老物件兒,找一找過去的感覺。”村民尹玉茹感慨道,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超市里什么都能買到,可大家還是對傳統的廟會戀戀不忘。雄安新區設立了,希望這些傳統能延續下來。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鄉愁是什么?是無處不在的雞鳴狗吠,是遠處田間的一抔黃土,是農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承百年的廟會,對于梁神堂的村民們來說,早已不單單是商品買賣的集會,它是記憶,更是傳承。 (石萍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