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一周年·社會篇】以人民為中心 讓群眾與新區共成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雄安新區成立一年來,新區上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凝心聚力、奮發進取,推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穩步前行。
“要始終堅持共享理念,解決好管控中的實際問題,創新征遷安置政策,保障充分就業,不斷提高收入水平,讓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年來,在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的帶領下,新區干部一心為民、夙夜為公,圓滿完成與老百姓的“第一簽”,啟動京雄城際鐵路重大交通項目,推進教育三年提升計劃,開展系列就業創業培訓……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群眾與新區共成長。
雄安新區“第一簽”鋪路“未來之城”
雄安新區第一份臨時占地補償協議在容城縣馬莊村村委會門口簽署。資料圖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土地征遷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關乎新區戰略規劃平穩起步,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
2017年4月6日,雄安新區發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認真制定好土地征遷政策》的明白紙,指出新區將緊緊圍繞被征遷居民“現實生活水平有提高,長期生活有可靠保障”的核心要求,建立一個征遷補償、居民安置、就業、上學、醫療、養老等多方面的綜合保障體系,使征遷群眾充分共享新區建設發展成果。
圍繞新區規劃建設需求,雄安新區依法依規啟動了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設前期臨時占地工作,占用容城縣馬莊村、白塔村、東關村部分土地,約1000畝,總共涉及240戶農民。
2017年9月9日上午,容城縣馬莊村村委會門口架起了高高的顯示屏,屏前放著一張桌子,雄安新區第一份臨時占地補償協議在這里簽署。村民姜俊明在協議上按下了紅手印,這份1.75畝地的臨時占地協議書,成為雄安新區與老百姓的“第一簽”。
新區建設“第一樁” 。資料圖
2017年9月9日下午,在不遠處另外一塊土地上,雄安新區建設“第一樁”深深扎入土壤中。當年12月7日,雄安新區第一個基礎設施建筑項目——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在此奠基,未來之城從這里起步。
2018年3月16日,京雄城際鐵路項目特高壓線路改造征地工作啟動,雄縣米家務鎮干部走家串戶,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89畝耕地的臨時征地工作,所涉81戶村民全都簽訂了協議書。征地不但速度快,還實現了零糾紛、零問題、零遺留,體現了征地工作的“雄安質量”。更讓人感動的是,許多村民表示政府的征地政策很厚道,“不拖新區發展后腿”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目前,新區正在制定系統的征遷安置政策體系,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并按相關程序、法律審批后,才會正式公布并施行。而在征遷安置政策體系尚未出臺之前,所有項目臨時占地費都按商定好的標準先簽訂協議并支付,待新區征遷安置政策體系出臺后,再簽訂正式征地協議,按程序和標準兌付補償款,并落實相關政策和待遇。
千年大計,教育先行
雄安新區教育工作會議現場。劉向陽攝
千年大計教育先行,這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的必然要求和關鍵一環。
“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實現辦學條件大改善,教師隊伍素質大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大提高”,2017年12月10日,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就加快新區教育發展、高標準做好教育工作進行全面動員部署。
雄安新區“千年大計、教育先行”三年提升計劃提出,重點學校教學質量全面提升,2019年要達到保定市平均以上水平,2020年要全面達到河北省平均以上水平。還將重點抓好學校建設、德育奠基、教學改革、教育質量等八大工程。
2018年1月10日,陳剛到雄縣中小學校考察調研時強調,雄安的教育要跟上雄安發展的步伐,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通過政府籌措資金、呼吁企業捐資助學,通過跟北京對接、請北京的老師來援教等方式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
北京教育部門主動加強教育規劃、政策和項目對接,支持優秀中小學校與雄安新區合作。
2018年3月1日,北京市對口支持雄安新區辦學項目在雄安新區容城小學啟動,4所對口學校掛牌成立,分別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雄安校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雄安院區。
北京設立了專項經費援助雄安辦學,還會選派干部教師、管理人員到雄安,組成新的管理團隊、開展“組團式”援助幫扶,并輸出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文化、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等要素實現京雄學校一體化管理,真正做到想雄安之所想、憂雄安之所憂。
下一步,北京還將支持雄安新區新建3所學校和1所醫院。
可以預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打破地域限制匯入雄安新區,推動新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強新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職業培訓大規模開展鼓勵群眾用奮斗創造幸福
就業是民生之本。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寶玲多次強調,要抓住規劃出臺前的有利時機,搞好就業職業培訓,加大創業就業力度,加強與企業用工需求對接,通過各種途徑圍繞未來新區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促進新區群眾創業就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新區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讓群眾在新區建設發展中得到全面發展,有更多的獲得感、認同感。
一年來,新區重點開展了入門、初級職業培訓,2017年圍繞培訓1萬人、就業1萬人的工作目標,滿足群眾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高起點創業的需求。還通過鼓勵就業能力較弱的人參加短期培訓,鼓勵年輕人通過上大學、到職業院校學習技能或投身創業等方式促進本地百姓就業創業,至今已有近2000名新區孩子上了職業院校,也涌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創客。
新區啟動的“創業新星培養計劃”,通過技能+創業引導、電商培訓等方式,為新區有創業基礎和意愿人員持續提供跟蹤服務和政策支持,打造創業新星,與之相關的“百名優秀創業新星培養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安排部署中。“聚力雄安送培訓”計劃,通過多層次的免費教育培訓,創新培訓模式,將統籌培訓與自主培訓、機構培訓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形成了新區免費送技能、群眾踴躍學技能的熱潮,報名參培人數達到50000人以上。新區持續開展的“企業家大講堂”活動,積極為企業家成功轉型尋找創業新出路、新契機。
今年30歲的雄縣人劉存,是新區成立以來首批創新創業成功者之一。新區設立后,劉存決定對接58同鎮信息服務項目,以“互聯網+”為手段,服務當地百姓和企業,服務新區建設。現已直接和間接安置就業崗位350余人。“未來的雄安新區將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打造創新發展的新高地,為廣大有志之士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希望大家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與新區一起成長,共同發展,用自己的拼搏奮斗創造美好未來!”
為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新區管委會出了很多實招硬招。在加強日常監管的基礎上,開發了遠程控制軟件,通過學員掃二維碼打分,對培訓機構作出評價。還啟動了聯查互看機制,對33家培訓學校制定了末位警告制度,對于培訓質量考核評價差且分數低的,第一次出現會責成有關部門誡勉談話提出警告,第二次出現會建議縣里取消職業培訓定點資格。
容城縣小里鎮西牛營村舉辦2018年第一期美容培訓班。資料圖
2018年2月3日,“服務禮儀培訓精品班”在容城縣舉行,這是新區“職業培訓、品質就業提升年”系列計劃的第一站。今年,新區將重點實施“兩個十萬”“三個千名”培訓計劃:培訓新區群眾10萬人次,多渠道實現新區群眾10萬人就業;培養幫扶不少于1000名“創業新星”,鼓勵不少于1000名新區適齡青年就讀有品質的職業院校,鼓勵入駐新區的企業吸納不少于1000名新區大學生就業,促進新區百姓更有品質、更有保障地就業。目前新區及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兩級分別建立了就業培訓數據庫,將群眾的就業培訓需求錄入系統,并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新區充分利用手機客戶端和公共就業服務網站等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培訓、招工信息,做到從培訓到就業的精準定位和對接。
雄安新區就業創業培訓工作推進會。資料圖
新區管委會進一步加大力度,于2018年3月8日組織召開三縣就業創業培訓工作推進會,系統總結新區成立后的工作實踐,并就如何優化工作機制、提高就業創業培訓效率、切實形成好的就業創業效果,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進行工作部署。3月22日晚,新區召開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座談會,要求重點從以下四方面落實就業創業培訓工作:
堅持政府主導,優化環境。各級政府將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調查研究,分析就業形勢、就業結構、就業需求,查找問題,充分利用好政策、資金和社會資源,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抓住重點。
堅持市場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用工單位、勞務分包企業、培訓機構將相互配合、有效銜接,提高培訓工作質量,為新區大規模建設培養各方面高質量的人才;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很多事沒人干、很多人沒事干”問題,理順用人、輸送、培訓渠道,形成各方良性互動協同機制,提高就業率和就業收入;堅持目標導向,著眼即將開始的大規模建設,圍繞建設行業培訓急需人才,著眼于新區服務業的廣闊市場潛力做好前瞻性培訓,儲備人才。
堅持多措并舉,廣開就業渠道。分層次、針對性開展培訓,創造良好條件,鼓勵創業就業,多培養創業者和企業家以帶動就業;挖掘潛在就業市場、廣開就業渠道以促進就業;以就業為導向,加強訂單式培養,不斷提高就業的質量。
堅持常抓不懈,健全機制,形成政府、企業、教育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做好引導工作、組織工作,把社會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真正解決好就業創業方面的實際問題;充分用好國家和省級政策,有針對性地出臺促進創業就業政策,促進廣大群眾充分且高質量就業,支持和鼓勵新區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為把雄安建成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貢獻自己的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新區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惠民舉措落地實施,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記者 彭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