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首個重大工程完工 "綠色外衣"節能70%
占地24公頃的建筑群猶如一座微縮城市,陽光下銀色幕墻將建筑襯托得尤為優雅,一座真正的綠色建筑在雄安拔地而起。
日前,在位于容城縣容和塔以東2公里處,雄安新區首個重大建筑工程——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交付在即。繼深圳速度之后,我國建筑企業又創造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雄安速度”、“雄安質量”,更創造了“雄安綠色”。
“外面看是鋁材,因為鋁材可以抗紫外線、抗氧化,但里面使用高溫高壓集中木材則有助于室內隔熱保溫,較傳統建筑節能70%左右。”中建裝飾集團中裝公司項目經理宋吉民向記者興奮地介紹。
雄安首例被動式建筑
據介紹,市民服務中心七大建筑單體中,會議培訓中心、政務服務中心均為雄安首例被動式建筑,以真正超低能耗、節能環保詮釋綠色雄安理念。
建筑專家表示,所謂被動式房屋,通俗講是“一個完全沒有冷氣和暖氣的房子”,平時只依賴建筑外殼做遮陽和隔熱,冬天則通過吸收太陽輻射熱進行保暖,并通過新風系統的高效熱(冷)回收裝置,將室內廢氣中的熱(冷)量回收利用,從而顯著降低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具有極高的節能環保優勢。
作為項目交付的壓軸環節,裝飾工程決定了建筑最終的呈現效果。裝飾工程被比作給建筑穿衣的過程,從量體裁衣到精雕細琢,顏色、質地、剪裁,直至定妝亮相,內外裝合計達上百道工序。雄安項目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細節中,處處體現著建設者的匠心凝結。
中建裝飾集團中裝公司項目經理宋吉民說,“由于不需要通過外力給室內供暖或制冷,因此它需要盡量減少窗戶——因為通過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會使室內溫度上升。”對于被動式房屋而言,幕墻門窗系統是其節能減排的關鍵,對建筑外墻墻面保溫以及建筑內部材料蓄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裝公司在這兩棟建筑的幕墻施工中,將良好的通風設計、三層玻璃窗與遮陽、建筑朝向設計等建筑節能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綜合建筑節能技術。
幕墻玻璃總厚度達42mm,窗戶則使用鋁包木的設計,“外面看是鋁材,因為鋁材可以抗紫外線、抗氧化,但里面使用高溫高壓集中木材則有助于室內隔熱保溫,雖然成本略高,但較傳統建筑節能70%左右。”宋吉民說。
被動式建筑的環保高標準,必然要求不能采用常規的施工工藝。宋吉民介紹說,“我們的材料全部在工廠預制加工好,現場由專業的技術功能進行安裝,這樣才能確保其安裝精度。”
裝配式建造創造奇跡
18天、4萬平方米幕墻安裝亮相,創造國內幕墻施工的“雄安速度”和“雄安質量”,為什么?中建裝飾集團深圳裝飾項目經理潘文濤的答案是:裝配式建造。
“傳統的幕墻安裝工藝,從里到外要依次安裝龍骨、電焊鐵皮,然后做保溫巖棉和面板,現在裝配式建造,是把所有材料在工廠加工好,到了施工現場,螺絲一擰就上去了。”潘文濤說。
裝配式建造不僅能極大縮短現場施工時間,也極大縮短材料下料加工時間。“比如原來的鋁板、保溫巖棉跟面墻需要在工廠分別制造,現在三合一形成一體板,相當于把三道工序合成一道工序。”潘文濤說,“這不僅減少施工現場作業面,減少工種,提高工作效率,也縮短了驗收流程——原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驗收,現在只需要一道驗收就可以了。”
“不僅室外幕墻,室內精裝修也大量使用裝配式技術和手段。”據介紹,在整個項目中裝配化率高達70%~80%。內裝項目經理鄭祥告訴記者,室內防火分區的玻璃隔斷、輕質隔墻的面層都采用裝配式材料,例如面層基本上使用高密度免漆飾艾特板,這樣既避免噴涂乳膠漆工序,也大量減少室內濕作業,大大縮短施工周期。“我們所負責的區域,按照常規的做法至少需要三個月,現在30多天就完成了,而且是高質量完成。”
創新為智慧建筑賦能
“政治定位高、規劃起點高、設計要求高、建設標準高、科技含量高”,在其他城市或其他項目上的點狀技術或管理亮點,在雄安項目上變成了“標配”。
中建裝飾集團東方裝飾團隊為記者展示了裝飾工程如何應用全流程質量可追溯系統——在項目部辦公室的一張玻璃茶幾上,貼有一張標注有材料、安裝部位、執行經理及責任工長等信息的二維碼,掃描二維碼,更多的信息立刻顯示在手機上,其中包括精確的出場時間、尺寸體積、識別數據以及限制條件等等,功能用途、注意事項以及負責人等信息一目了然。
將這種二維碼管理系統與BIM模型相結合,通過錄入生產、運輸、入庫及安裝全流程等關鍵信息,建立數據庫,就為智慧雄安城市運營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東方裝飾還使用3D打印技術,建模并打印出規劃展覽館的模型,以及部分建筑構件。“它的作用是在施工過程中,讓技術工人可以直觀地看到一些結點的收口,不同構件如何安裝,吊頂如何布局會更合理,等等,這對于現場施工前的技術交底意義非凡。”項目經理謝俊國告訴記者。
團隊通過無人航拍器、延時攝影以及VR技術,實時記錄施工現場、采集影像素材,以便捷的方式監控揚塵噪音、作業人員、構件狀態及施工進展等數據。
技術負責人郭志堅表示,通過全景相機拍攝數千萬像素的照片,最后在電腦上將之合成為數個億像素的超高清圖片,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電腦甚至手機清楚地看到施工現場的所有細節。“使用這一方法,既可以真實記錄每個施工階段的實施狀況,在開協調溝通會議的時候,也可以輕松對比不同時段完成的狀況,當需要對某個區域進行說明的時候,也不需要再跑到現場去,對著圖片一說大家就理解了。”
“你甚至也可以戴上VR眼鏡,觀看軟件渲染出來的全景圖,”郭志堅說,“因為可以遙控航拍器直接從項目部直接飛去現場拍攝,因此節省大量往返工地和項目部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這一項目中能搶出時間來。”
質量安全護航千年大計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的政治高度和基于魯班獎標準進行建造的定位,決定了我們只能一次成功,一次成優。”東方裝飾副總工程師蔣承紅表示。
這一項目工期緊,任務重,在不具備“慢工出細活”條件的情況下,如何保證項目質量萬無一失,給所有管理者都提出嚴峻挑戰。
“如此短的工期,要組織上千號工人,管理多工種、多工序作戰,要高效整合大量的內外部資源,對我來說,這就是在挑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潘文濤說。
項目建設前期跨越農歷春節,工廠休假、物流停擺等原因,都給施工方下料加工以及材料管理造成不利影響。為了應對高達8萬方材料的有序堆放和科學進場,中建深裝未雨綢繆,在施工場外租用40畝材料儲運場地,對多達上百種種裝飾材料進行編號管理。施工現場無路可通,項目部在科學管理的原則下,吊車叉車自卸車悉數上場,甚至動員人力車拉板推,人背肩扛,將材料精準輸送到指定位置。
為了應對諸多非常規挑戰,項目管理人員必須做到方案先行、技術交底、樣板引路,這樣才能在實際施工中不走錯,不走偏。“我們通常說的三邊工程,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在這個項目里是不允許的,”宋吉民說,“所以前期必須要有科學組織和精心策劃,然后按部就班地做,那就不會有太多突發的狀況——哪怕有突發狀況,我們也能穩得住。”
記者采訪當日,項目建設已經接近尾聲。剛從工地上趕回來接受采訪的潘文濤說,最近終于結束了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的生活。但項目交付在即,雄安新區一周年的4月1日到了,作為管理者,他心里感到光榮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