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專題報告專家咨詢會在京召開
集思廣益 做好雄安新區文物保護
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專題報告專家咨詢會在京召開
2017年雄安新區考古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遺存263處,其中遺址189處、墓葬43處、古代建筑15處、近現代文物16處。文化遺存時代早到新石器時代,晚到明清、近現代,歷代遺存都有發現,地下埋藏文物尤以新石器時代、戰國、漢代為多,涉及城址、聚落址、墓葬、窯址等;地上遺存,則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碑刻以及近現代革命史跡。這是記者從4月8日下午在北京召開的雄安新區文物調查專題報告專家咨詢會上了解到的。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以來,國家文物局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雄安新區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工作。根據國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部署和要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成立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克服條件艱苦、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等困難,在2017年6月至12月間對雄安新區全境33個鄉鎮的640個行政村約2000平方公里區域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并開展了機載激光測繪調查,取得豐碩成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他說,“2017年廣大考古工作者服務大局、勇于擔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利用奠定了基礎,也為新區起步區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于下一步工作,宋新潮強調,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要有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根據文物資源價值及新區建設規劃,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批做好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全力服務新區建設發展;要完善雄安新區考古資料檔案信息,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標準,科學指導考古工作;對重要遺址和建設核心區加大工作力度,抓緊實施系統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增強課題意識,結合考古工作開展白洋淀環境變遷、先商文化起源等重要學術研究;整合其他地區考古力量,充實考古隊伍,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和專家咨詢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位于雄安新區的容城南陽遺址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毛保中介紹,雄安新區文物考古調查參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相關規范,借鑒區域系統調查方法,以鄉鎮為單元分組作業,以村為基本走訪對象,實行拉網式全覆蓋田野踏查,并充分利用現有取土坑、斷面、溝渠等實地考察地層堆積,輔以考古勘探方法進行遺址確認,并針對性地研發了文物考古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
與會的劉慶柱、李伯謙、信立祥、趙輝、方輝等考古專家們一致肯定了雄安新區考古工作方法和取得的顯著成績。對于下一步工作,專家建議進一步做好重點區域的調查勘探和長遠規劃,為考古發掘提供支撐。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表示,將根據專家意見完善工作報告內容,重點在制度建設、平臺建設上下功夫,并進一步落實雄安新區文物保護的主體責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徐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