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勝生:可持續性的智慧城市應協調好三大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龔勝生:可持續性的智慧城市應協調好三大關系
雄安新區在新時代的春天里迎來“周歲”。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一年來的實踐證明,由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這一偉大構想,正在迅速落地生根、化作現實。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作為驅動經濟發展、促進技術創新、提高人們幸福指數的作用更加顯著,同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人口的激增也引發了不少問題,為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龔勝生指出,從技術發展的視角看,伴隨著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構建城市發展新形態,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城市成為社會發展新的追求;從社會發展的視角看,智慧城市還要求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雄安新區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應考慮到雄安新區是一座未來之城,但同時也是一座現實之城。在規劃智慧之城時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不能忽視人地關系、區際關系、代際關系這三大關系協調發展。
如何協調?龔勝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是要著力協調好雄安新區的人地關系,走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雄安新區建設應以“生產先進之城、生態健康之城、生活宜居之城、管理智慧之城”為目標,既不能像過去那樣搞“土地財政”走“高樓林立、水泥森林”的建設之路,也不能走“攤大餅式”、浪費土地資源的發展之路,必須創新城市空間結構,堅持空間多功能綜合與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地下、地面、地上空間,建設多中心、組團式、緊湊型的城市。同時,做好職住平衡規劃,最大限度地克服城市勞動者的職住分離,減少城市居民的通勤距離時間,減輕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強度。
二是要著力協調好雄安新區的區際關系,走合作、互補、共贏、和諧的區域可持續發展之路。首先,應協調好雄安新區與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的縱向關系,通過集中、有序、高效承載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將其打造成為能夠撬動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支點”;其次,協調好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保定市及其他地級市之間的橫向關系,避免城市產業的同質競爭、重復建設,實現城市建設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將新區的后發優勢轉變為引領、示范作用;最后,協調好新區與周邊區域的核心邊緣關系,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整體推進,防止將周邊區域的生產要素過度“極化”到新區,形成新區與周邊區域的巨大發展“落差”,進而影響區域的協調發展。
三是要著力協調好雄安新區的代際關系,走全局性、戰略性、綜合性區域可持續發展之路。代際關系作為當代人與將來世世代代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精髓,也是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重要標尺。在雄安新區的建設過程中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重點做好“強腎健肺,藍綠交融”的規劃(“強腎”是要把號稱“華北明珠”的白洋淀的水污染治理好,“健肺”是要把城市防護林、生態廊道、公共綠地等綠色空間建設好),為子孫后代預留足夠的發展余地,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態環境。同時,雄安新區地處永定河、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地勢低洼,易受洪澇災害,建設中要高度重視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無論是城市功能的空間布局還是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都要考慮歷史災害的因素做好自然災害防治規劃,減少災害損失就是增加社會財富,是實現可持續的重要途徑。(記者 李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