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游客游覽雄安新區
編者按: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對外公布。一幅承載著偉大的歷史使命、承載著萬千人美好祈愿的新藍圖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已然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幾十年的“土著民”們,他們不僅激動、喜悅,更充滿了內生的動力。盡管他們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們也行動起來,為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典范城市” ,“涂抹”屬于自己的“一筆色彩”。
為宣傳推介“未來之城”做好功課
“五一”小長假后,記者又見到了董建華。
“這個假期太累了!”見面后她向記者“吐槽”。
據媒體報道,“五一”小長假,雄安新區客流創歷史新高。據容城、安新、雄縣三縣旅游局統計,自4月29日至5月1日,雄安新區共接待游客226895人次。其中安新縣共接待游客138010人次,同比增長50.6%;實現旅游收入9732萬元,同比增長17.94%。
董建華,白洋淀國際旅行社的“掌門人”。三天里她忙碌地參與其中,接待著一撥撥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我們自己的游客量是每天2000人左右。”
董建華說,按照過去的經驗,5月才是白洋淀“開淀”的“正日子”;今年和去年一樣,清明節就已經開始了。以前,游客主要是游覽白洋淀、宋遼古戰道,而今年全部加上雄安新區。
“這是雄安新區的新地標,游客們必須去的‘景點’。它是未來雄安締造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的縮影,具有十分重要的樣板意義。海綿城市、無人超市、裝配式建筑、隱蔽的地下綜合管廊等,每一項創新應用,都吸引人。許多游客表示,這樣一座相當于14個足球場大小的綠色、智能、創新園區,能游上一整天。你能深深地感覺到,游客們在這里仿佛嗅到了雄安新區的味道,找到了雄安新區的感覺。”董建華講起來很有感染力。
據記者了解,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對外開放三天有5萬多人次參觀。
“我們去年適時做了線路調整,及早儲備相關知識。”董建華說,就這樣時間“近到了跟前”,40多個專職的導游都不夠用,又用了幾個本土培養的兼職導游。“今年不僅團游多,自駕游的散客也多。有好多南方的游客依然抱著旅游、尋找商機兩不誤的心態。他們有需要,我會介紹他們到雄安新區負責招商的相關單位去。”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在河北安新縣經營旅行社近30年的董建華,見證了家鄉一夜之間的“高燒效應”。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僅清明三天的假期,白洋淀的碼頭上人頭攢動,一支支旅游團隊從天南地北而來,一輛輛小轎車在碼頭外排了六七里長。”
作為這里的“土著”,她眼見著安新從“關到關,三里三”的老城區發展到了寬敞的新城區,眼見著白洋淀曾經窄小的老碼頭一步步擴建。而今,“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里。57歲的董建華,也開始思考自己家鄉的未來,她說:“又將迎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董建華也仿佛回到了青春少女時代,暢想未來的家園:“荷葉連連、蘆葦蕩蕩,魚蝦暢游、鳥語花香”, “綠色、生態、美麗,宜居宜游 ”。
時隔一年后,2018年的4月,新華社全文發布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看完《新聞聯播》,我就上網搜索、下載。不僅僅是經營旅行社,業務需要,最根本的是它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與你的未來人生相關,這是自己的新家呀,自然要了解。”董建華微笑著說。
規劃綱要里提道:塑造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城市空間格局秩序規整、靈動自然,體現中華風范;環境景觀城景應和、藍綠交織,凸顯淀泊風光;建筑設計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元包容,展示創新風尚。
規劃綱要里提道:因地制宜設計豐富多樣的環境景觀。結合城市組團布局以及城市各級中心、重要公共空間和標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利用城市森林、組團隔離帶,營造大尺度綠色空間;依托白洋淀、重要水系、濕地,塑造濱水活動空間,豐富親水活動類型;保留有價值歷史遺存,推廣種植鄉土植物,形成多層次、多季節、多色彩的植物群落配置,再現林淀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規劃綱要里提道:起步區城市設計。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間結構設計,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空間意象。
……
這林林總總的內容,董建華像學生做功課一樣在下載的資料上“畫重點”。“窮盡我們的想象,未來的新家太美了!”董建華感嘆。
以前,董建華宣傳的是白洋淀。現在,她要宣傳的是整個雄安新區。
從去年開始,她一有空閑就帶領團隊學習,開展業務培訓。“以前我們的導游主要是了解白洋淀的歷史文化變遷、地理變遷,了解雁翎隊、紅色文化、淀上風土人情,現在必須加入雄安新區的內容。”因此,她主動找旅游部門了解相關知識,第一時間關注新聞報道,掌握新區的變化。旅行社里導游們的提升意識也很強烈,“拼命充電”,去年有七八個報考了國導證,全部通過。
“以前,我們國旅社在安新縣是行業老大,多次出去參加行業比賽,屢獲大獎。但現在這種接待水平和能力遠遠不夠了,雄安新區是面向世界的舞臺,一方面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到這里游覽,一方面國內外的高端旅行社也會入駐進來。”董建華坦陳,“我們現在很有危機感,必須早動手做好功課。如果不做功課,勢必跟不上雄安新區的發展步伐。因此,在暢享美好家園的同時,也要向全世界宣傳好雄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董建華說:“我對雄安新區,充滿信心。同時也堅信,隨著雄安新區的發展,公司的平臺會越來越大,甚至邁向國際市場。”
用蘆葦畫,“畫” 出水鄉的美好明天
馮紅芳熟練地、專注地把一枝一葉拼粘在絨布上,她正在“組版”的蘆葦畫是一幅梅蘭竹菊圖。
42歲的她是白洋淀畔的端村人,以前在家做家務、帶孩子,侍弄水田、旱田,一年也就收入四五千元。4年前,她來到村里人劉永樂創辦的河北白洋淀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葦畫制作工人。
“在這兒上班,綠色、無污染,再說掙得也不少,最高一個月拿到3000元,守家守地的挺好!”馮紅芳滿足地說。
坐在她相鄰工位的是她的女兒劉雅靜,正在烙燙葦子皮,初中畢業后就來到這里上班。相隔不遠的包裝工位,她的愛人也在悶聲地忙碌著, “以前愛人夏天捕魚,冬天到外省打工,去年回來到了這里做工。”馮紅芳說。
為什么一家三口都“集聚”在了家門口的企業?馮紅芳不無自豪,“我們是雄安新區了,未來家鄉的發展會越來越好。我們現在就是從農民變成技術工人,早學本領,安居樂業。”
馮紅芳土生土長在白洋淀,兒時的記憶中,秋天的景象是詩是畫。就如《荷花淀》里描寫的一樣: “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只,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
漸漸地,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白洋淀席日益萎縮,現在已經幾乎沒人再編織葦席了。但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在白洋淀人的手中又開辟出新的用途——蘆葦畫。
劉永樂創作的蘆葦畫作品
劉永樂就是白洋淀畔開發、傳承、創新葦畫的一員。說起蘆葦畫,他滔滔不絕。
《詩經》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其中“葭”即指蘆葦。白洋淀蘆葦作為大自然“恩賜”的植物,蘆葦畫是白洋淀特色民間藝術,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素有“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美譽。
劉永樂介紹,蘆葦畫的發展,大概經歷了漁民愛好—工藝品—旅游紀念品—藝術品等階段。在蘆葦畫企業的創辦中,劉永樂也不斷到大學進修,在探索鉆研和創新實踐中,把中華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手工技巧完美結合,賦予蘆葦藝術之魂。他創作的作品,屢屢斬獲大獎,并兩次隨國家藝術團到美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
以自己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淀上小憩》是劉永樂的一部得意之作。畫面中坐在船頭的老漢抽著旱煙袋,船頭的幾只魚鷹相伴,周圍是蘆葦、淀水,船兒在水中自由漂蕩,天人合一,悠然自得。劉永樂告訴記者: “用熟悉的葦皮子作畫,有種水乳交融的感覺。”
2017年中國花卉博覽會上,劉永樂的蘆葦畫作品《中國夢 暢想雄安》獲展品類大獎。畫面上寬闊的水域、飄蕩的蘆葦、田田的荷葉、盛開的荷花、翔集的百鳥、躍動的大魚……天水一色,葦淀相連。“家鄉的自然風光、人文風貌和民俗特色,是汲取不完的藝術滋養,是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劉永樂的河北白洋淀工藝品有限公司,到目前為止已經培訓了近1000名學員,帶動了六七百名婦女參與其中制作蘆葦畫。 “在我這里工作十七八年的工人,個個站出來都不次于美院的學生,都是藝術大師。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藝術的氛圍中接受熏陶。”
劉永樂為蘆葦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近年來,他把書法、陶瓷、活性炭等和蘆葦藝術畫巧妙結合,創制了蘆葦藝術畫、蘆葦藝術瓷瓶、蘆葦活性炭盤、紅木蘆葦藝術屏風……曾經因造型單一、工藝粗糙而難以打開銷路的白洋淀蘆葦畫,市場不僅擴大到全國,還銷往美國、德國、法國、韓國等地。
2017年4月,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讓劉永樂心潮澎湃;時隔一年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讓劉永樂更是激情難抑,“綱要里專門寫了‘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加強圈頭村音樂會、安新蘆葦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多么利好的消息,我們的蘆葦畫發展更加前景廣闊了!”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劉永樂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年我將創作更多雄安本地紅色文化和水鄉人文題材的作品,讓更多的人知道雄安、了解雄安、熱愛雄安。”
曾有人贊嘆,“白洋淀的廣闊空間,似乎就是為展示時間的流動……四季更迭,鋪陳特有的顏色。”
初夏時節的白洋淀,青青葦葉,開始映照水面,搖曳生姿。馮紅芳、劉永樂們在期待,也在親歷,鄉愁里的“荷花淀”“蘆葦蕩”,正在“蝶變”成“充滿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未來新城”。(記者 周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