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孫犁的筆下,白洋淀對于生活在這里的居民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他這樣寫道:“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這句話不深入淀區實難體會。
多次流連于白洋淀畔,筆者不禁有感,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早已與淀區水乳交融,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 織網、打魚、挖藕、采荷葉、編蘆葦,獨特的生活方式在這里代代傳承。
在淀區,有一項傳統技藝十分有趣,就是魚卡制作。
制作魚卡。 韓冰 攝
76歲的邸老亮是河北省安新縣制作魚卡的手藝人。他從13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習制作魚卡,到如今已經60多年了,是現在白洋淀最后還在從事這門手藝的人。
筆者在邸老亮的家中看到,屋子的一角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魚卡。邸老亮右手拿著卡刀,左手用力地抵著竹根,正在制作卡頭。邸老亮告訴記者,魚卡是一種漁夫捕魚的工具,用卡刀削割水竹竹篾而成,竹篾約五到十厘米,兩頭削尖,中間削剮成半月狀,捕魚的時候,將其兩端捏在一起,在其尖端插上魚餌,下到水中,當魚吞食魚餌時,卡的兩頭彈開卡住其嘴,可輕松將魚抓住。
魚卡。 韓冰 攝
據邸老亮稱,魚卡的選擇必須是竹節第一節,竹子在北方并不常見,以前是用當地居民做掃把剩下的下角料當做制作魚卡的原料。如今,原料越來越難找,現在他所用的原料是女兒從網上購買來的。
制作魚卡。 韓冰 攝
邸老亮表示,白洋淀下卡捕魚的技藝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是從山東傳過來的。以前,白洋淀的漁民劃著船,魚卡用線穿起下在水中,線可以下幾里地,一天的時間至少能收獲幾十斤魚。如今,白洋淀里用魚卡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邸老亮所制作的魚卡在本地已經沒有銷路,大多銷往東北,那里還有用魚卡捕魚的習俗。
為了演示如何用魚卡捕魚,76歲的邸老亮穿好一串魚卡來到岸邊,撐起一條小船,將魚卡下入水中。雖然上了年紀,邸老亮的動作依然矯健。在斜陽的余暉下,撐著長篙的邸老亮筆直站在船頭,似乎在沉思著什么,或許想起年輕時候的歲月吧。(崔濤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