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傳統工藝精品閃耀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
文化運河 魅力燕趙
我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新蘆葦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丙軍,在展覽現場制作蘆葦畫。記者 田 恬攝
大運河有著輝煌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為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八個省市,不僅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水路大動脈,更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
6月9日至13日,為慶祝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北京舉辦的“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中,我省非遺代表性項目蔚縣剪紙、石影雕、曲陽石雕、易水硯制作技藝、銅胎畫琺瑯技藝、蘆葦畫、傳統造船技藝等集體亮相。壯美“冀”情、精致“冀”韻、獨特“冀”味,吸引了眾多來自京津冀的觀眾。
我省展區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安新蘆葦畫引人注目。作為白洋淀地區安新縣的傳統手工藝,蘆葦畫精選白洋淀特種蘆葦等材料,經分類、切割、壓平、雕刻、編織等多種工序制作而成,畫面本色天然,古樸典雅。蘆葦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丙軍坐在小小的工作桌旁,一邊制作一邊向圍觀的人們講解蘆葦畫的制作流程:“以這幅《大富貴》公雞為例,制作過程一般需要十幾天左右,顏色有深有淺,淺色的一般都是原色,深色的一般都是經過熨燙碳化而成。”
“蘆葦稈在一般人眼里可能就是枯柴爛草,從來沒想到還可以做出這么精美的東西來。雖然我也是保定人,這卻是我第一次看到蘆葦畫。”在北京生活了將近十年的田女士對展出的蘆葦畫贊不絕口。
河北展區不僅有精致“冀”韻,其獨特“冀”味更是濃烈。“這條生肖龍的手法是陰刻陽刻相結合,陰刻是去線留面,陽刻則是去面留線。”蔚縣剪紙傳承人高陽向觀眾展示其嫻熟的剪紙技藝。惟妙惟肖的猴子、栩栩如生的舞龍……一方小小的彩紙在剪紙藝人手中上下翻飛,綻放出燕趙風華。如今蔚縣剪紙已經成了河北一張響當當的文化名片。
在巖石上雕刻影像,用金剛石為尖的鋼錐在黑色的石板上鑿出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一幅太行山水圖盡展燕趙之壯美。“完全依靠創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輕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來形成攝影般的藝術效果,吳橋石影雕畫面細膩逼真,令人驚嘆。”吳橋石影雕藝術傳承人方士英說道,石影雕作品大致分為山水、蟲魚鳥獸、花草及人物肖像,其中人物肖像最能體現創作者的藝術水平。
據介紹,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特色、豐富多樣。沿線17個縣(市、區)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項、省級94項。各類民間社火、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武術、雜技等民間藝術,承載了大運河濃厚的文化氣氛。(記者 田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