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基于信息科技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性作用,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作為制造業大省,河北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深耕產業鏈的深化與拓展,進一步強化制造業創新能力,著力推動全省創新、信息、資本、政策、人才等要素的鏈條化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集高端技術、高端產品、特色應用示范為一體的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區域性智能制造中心,努力實現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的轉變。
持續強化創新的驅動作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也是智能制造產業持續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作為動態的系統工程,包括產品創新、市場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等諸多方面。創新能力的改善不僅可以提高單個企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通過擴散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價值地位提升。從實際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途徑。從技術上看,二者的深度融合能提高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從社會結構上看,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夠促使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組織結構的革新,為下一次創新提供基礎條件;從社會綜合效果來看,二者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解決我省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及關鍵裝備、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實現智慧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的有機結合。
推動信息技術的全覆蓋
智能制造涉及集成電路、自動控制、新一代通信技術等眾多領域,需要高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有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的融合。在大數據、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全面提升河北智能制造水平,帶動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就要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積極主動適應制造業大環境變化,在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信息技術的全覆蓋和制造方式的數字化,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等現代化技術裝備普及應用,變革原有生產模式,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推動產品從設計制造到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化、優質化、網絡化、個性化與智能化,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
充分發揮資本的融通功能
資本是智能制造的堅強支撐。如果把創新比喻為智能制造的“心臟”,那么資本就是“血液”。無論是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廣和覆蓋,還是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注入,都離不開資本的融通。充分發揮資本的融通功能,吸引更多資本流向智能制造領域,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改善生產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智能制造的投資收益率,增強實體經濟對資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建立政府主導型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實體經濟和重點產業的支持力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以股權投資、債券投資等方式,支持本地規模以上工業制造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實現降本增效、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時,要優化政府投資方式,發揮公共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智能制造領域和產業。引導企業借力資本市場,以資本驅動產業,以產業支撐資本,實現產業和資本的協同發展。
充分發揮人才的支撐作用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智能制造同樣如此。加快智能制造發展,不僅需要高精尖的科技型人才,也需要有國際視野的管理型人才,還需要數量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要立足我省智能制造實際,本著更好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原則,建立健全多層次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高標準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與認證基地,加大智能制造類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對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構建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
結合我省制造業的現實基礎和發展需求,堅持政府引導、應用牽引、要素協同、分類施策,重點圍繞創新發展、產業升級、資本有效融通、信息和人才充分供給等完善政策和舉措,加大對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譬如,積極爭取國家智能制造專項和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制定細分化引導政策,促進智能制造核心技術的突破;支持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和核心軟件開發,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應用試點示范,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應用新模式和新機制;創新智能制造應用項目的商業模式和融資方式;支持高校開展智能制造應用學科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智能制造應用人才培訓基地;積極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在冀設立研發機構、人才培訓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優化發展環境,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市場主體有活力的調控體系,為智能制造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平臺。
以產業為核心,由創新、信息、資本、人才、政策等要素組成的鏈條化融合體系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加快智能制造發展,必須著力優化要素布局,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各要素深度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提升全省智能制造的綜合集成水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魏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