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微信搜索雄安森林小程序,對準萬畝森林中任一樹干上的二維碼,即可出現樹木的品種、胸徑、產地乃至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生長信息。地上栽植的一棵樹,鏈接的卻是龐大的數據森林智能平臺,這一虛實相映的景象出現在河北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中。
雄安所轄的雄縣、容城縣及安新縣三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南北大道以東,自唐代成為貫穿河北地區南北要道的必經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被譽為“千年古城”。客車疾馳于容城縣境內的保靜公路,眼中所見依舊是華北平原農忙時節景象。大片小麥尚未收割,路邊農家稀稀落落地擺出“房屋出租”的招牌,偶見幾家大型企業的名牌已經高高的矗立在陳舊的單元小樓上,仍保有古城風韻。
千年古城為何竟長出了一枚大數據智能化的種子?2017年4月1日,媒體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通知要求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進行城市設計,建設標桿工程,打造城市建設的典范。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發布,明確提出城市藍綠空間占比將穩定在70%。
為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建設以藍綠為底色的綠色生態之城,雄安新區在打造千年秀林的過程中納入了大數據造林的新手段。
不入其林,不知其境。位于雄縣與容城交界處,城市發展組團間,西起白溝引河東至保靜公路的千年秀林,已初見未來森林的雛形。作為先期與農民合作造林試驗區,容城縣保靜公路旁的9號地塊,早已完成了3.5萬畝的苗木種植。每一株苗木上都掛著二維碼,掃描即可詳細瀏覽。
“千年秀林的最大亮點在于采取了大數據造林的方式,每一棵樹都有專屬的二維碼身份證,數字森林將構成數字雄安的一部分。”來自中國雄安集團的張亮經理介紹,通過大數據建立智能平臺,可對每棵樹的前期選種種植與后期養護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護管控,采取有針對性的養護措施,并能夠有效地把握造林工程的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防止弄虛作假。
科學精準育林之外,新區還將全方位打造覆蓋植樹造林全環節的大數據系統。雄安集團組織開發的森林大數據系統,將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透明化監管整個造林項目。張經理介紹,“區塊鏈技術將轉變傳統層層發包、層層墊付的工程發包模式,創新線上融資工程款的模式,嚴格監管造林工程中的資金流向。”
實現對千年秀林的線上智能化管理,新區植樹造林還將通過建設綠色停車場、智慧滴灌技術等配套生態措施,為千年秀林的千年大計保駕護航,在全國乃至世界打造植樹造林的雄安樣板。
在未來,新區還將依托森林大數據系統,向社會公眾提出樹木領養方案。“新區的樹開放出去,讓全世界都參與到我們的造林中!”(作者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