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鄉土文明 建立雄安模式
雄安新區“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遺存調查結項
日前,由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組織開展的“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遺存調查登記工作結項,共登記確認不可移動鄉愁遺存點2000余處,可移動遺存300多件(套),發現了一批老民居歷史片區。
同時,民間技藝、風土人情、鄉村習俗等鄉土文化也是這次調查關注的對象,對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世紀老人、民俗民風等進行了搶救性采訪記錄。至此,“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將轉入下一階段,按照建立“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長效機制的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已將這批鄉愁遺存落點落圖,并進一步開展鄉愁遺存內涵挖掘、價值提升以及遺存外延拓展,使寶貴的鄉愁遺存在新區規劃建設中得到保護展示、傳承并發揚光大。
“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是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的明確要求。”雄安新區綜合執法局相關人員表示,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在新區規劃建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踐行“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于2018年初,在全域組織開展“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
本次調查經過新區、縣、鄉鎮、村四級協調聯動,共同努力,一批承載著新區人民集體記憶,凝聚著新區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登記造冊、建檔存根,包括老房子、老樹、老井、老磨盤、坑塘溝渠、寺廟、老廠房等類別,時間跨度長、品類多、內涵豐富。其中,老房子、老樹占比較大,老樹年代久遠,樹種豐富,100年以上的古樹2000多棵。千年古柏、600多年古槐、300多年古楸樹等古樹是這片土地歷史久遠的見證。
典型民居從清代至現當代均有保存,建筑風格獨特,極具地域和時代風貌特征。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有100余座,辛璞田故居、雁翎隊文化等一批革命文化遺存被發現。
此外,在白洋淀水區、半水半旱區等地還發現了歷史空間格局清晰、布局嚴整緊湊、集中連片、隨形就勢的老街區、老房子。新區在1980年前后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其中不乏代表性的品牌和工廠車間,其典型代表被列入登記名單,對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具有重要意義。
可移動遺存涵蓋農村生產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農耕文明時代的老物件。
在各類遺存建檔“存根”之后,新區尊重這些承載著新區人民鄉愁記憶的要素,正在請專業院校和研究機構制定鄉愁遺存專項保護規劃,定期發布白皮書,并與新區規劃有效銜接、有機結合。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愁遺存,采取不同的設計手法和控制手段,設計活化人民共同記憶的場所,延續地方歷史文脈,傳承鄉土文明,建立雄安模式,打造新城市建設“鄉愁”文化的國家典范。讓嶄新的雄安與歷史文化遺存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體現古今交融的城市風貌,以期實現在搬遷居民安置區記得住鄉愁,在城市核心區留得住鄉愁,在鄉村保留區感受得到鄉愁。鄉愁文化實現不同形式的活態保護與傳承。
雄安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的城市立得住,關鍵是文化的傳承和積淀,“記得住鄉愁”,就是要讓新區老百姓心有所屬,夢有所歸,找得到回家的路,讓這方水土養育的人民世代傳承其鄉土文化記憶,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留住文化的根和魂。“一棵上百年的古樹,可能就承載著一個村落的故事和家庭的記憶、兒時的鄉愁。”
古樹、古牌坊在規劃之初就已經標注出來,古樹不挪,古牌坊不拆。在新城市留住老廣場、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也許有一天的某一刻,夏日樹蔭下,在蟬聲鳴叫中,老人可以搖著蒲扇,給兒孫講述兒時的故事。”新區有關負責人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描繪出一幅新區未來城市居民生活的美景。(記者張偉亞 通訊員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