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7月24日電(實習記者王梓瑄、曹楚琦)“南七北六十三省,天下大廟屬鄚州。”7月20日,中國雄安官網記者來到鄚州鎮,走訪鄚州的歷史文化研究者張恩會,聽他講述鄚州的悠久歷史與文化鄉愁,探尋雄安新區的文化記憶。
鄚州位于雄縣之南,任丘之北,西鄰白洋淀。其在歷史上地居交通要沖,水旱運輸四通八達,至今依然存留著濃烈的歷史痕跡。
“老家”鄚州古跡存
83歲的張恩會精神矍鑠、精力充沛,見到記者首先介紹自己就是鄚州人。作為一個退休中學老師,談起鄚州的歷史文化他如數家珍,他說“老家的大廟、城墻遺址都是能夠代表鄚州的記憶”。
鄚州不僅誕生了聞名天下的古代神醫扁鵲,也是西漢韓詩派創始人韓嬰和三國魏名將張郃的故里,傳說在鄚州鎮以北2.5公里處的古州村東北部曾有張郃的衣冠冢;宋與遼對峙期間,楊延昭把守三關口(位于雄縣的瓦橋關,霸州的益津關、瀛洲的高陽關),升任鄚州防御使,建立功業。
來到鄚州殘存的南城門前,張恩會說:“鄚州古城始建于南北朝北魏時期,距今1500多年。以前是‘城里千千戶,城外萬萬家’。”資料顯示,城池原有東、南、西3座城門,自明代以后先后倒塌,嘉慶二十五年重建南城門,保存至今。南城門高5.07米,寬4.47米,殘存城墻總長1400米,城門之上的字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能看清了。
記者站在古鄚州城西側塬上依然可以看見北邊的斷塬。實習記者曹楚琦 攝
張恩會領著記者穿過一片玉米地,來到城墻遺址西側,登上一段殘塬,向東北遠眺,可以看到鄚州城北面殘存的城塬。“上個世紀60年代在修筑千里堤時發掘到了青銅印和青銅戈。”張恩會說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了古城的悠久滄桑。“薊南千里敞平疇,廢堞人傳古鄚州。”張恩會希望無論是歷史老城古州還是鄚州,這些古城歷史都能夠被更多地挖掘考證。
記者站在古州城塬遺址向南遠眺。實習記者曹楚琦 攝
這個遺址啊,還得保護
“你們往北邊看,鄚州大廟原來就建在那邊。”順著張恩會指的方向看過去,鄚州大廟的原貌早已蕩然無存。歷史上的鄚州大廟位于鄚州城北,“史料記載,以前鄚州大廟坐北朝南,由正殿三皇殿,東配殿藥王廟和西配殿文昌廟組成。”張恩會說,“以前大殿重檐飛翹,畫棟雕梁,彩椽回廊,宏偉壯觀。大殿兩側有鐘樓鼓樓,前邊有九龍壁畫,非常氣派。”張恩會還說道,鄚州大廟的東配殿藥王廟供奉的是神醫扁鵲,其前身為扁鵲祠,這也是鄚州大廟最早的模樣。
據《任丘縣志》記載,鄚州大廟曾經歷三次大火。鄚州大廟幾遭厄運,“就連那會兒僅存下來的圍墻南面的三座山門也在1965年被拆毀了。”張恩會惋惜道。
如今的鄚州大廟是1992年另尋新址修建的。張恩會說,這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興修千里堤,原鄚州大廟所在的區域全部變成分洪區,不能建永久性建筑。雖然鄚州大廟得以以新面貌示人,但張恩會還是對大廟舊址牽腸掛肚。“這個遺址啊,還得保護。”
鄚州廟會嘆古今
歷史上的鄚州大廟因為舉辦廟會,集市發達,各地商人運來珍奇異寶,布帛大米小米,進入城市集市叫賣,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張恩會說:“康熙時就有‘從鄚州至大廟,蘆鵬不見天日’的記載。鄚州距離大廟不遠,每到廟會期間,兩側店鋪林立,商鋪云集,貨物齊全,趕廟會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因此說‘北京人全,鄚州貨全’,‘天下大廟屬鄚州’。”
鄚州廟會的興起與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密不可分,當時的鄚州號稱南七省北上的通衢。“以前運河水量豐沛,經常運糧食。”張恩會說道。現在的鄚州也位于南下和北上的交通線——大廣高速上,但是鄚州廟會卻不比從前的繁華,只是一般的鄉村集市了。
張恩會在接受中國雄安官網記者采訪。實習記者王梓瑄 攝
根據2018年4月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任丘市鄚州鎮也在規劃范圍之內。在新區規劃建設中,雄安新區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提出“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的理念。張恩會說:“雄安新區的設立是鄚州文化傳承的一個好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