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計,教育先行。教育作為群眾高度關切的公共服務之一,是雄安新區規劃和建設的基礎保障,是增強新區承載力、聚集力和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改變雄安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基礎教育短板,雄安新區正在不停地探索。
低起點:最多的一個班有97名學生
“學校的微機還是陳舊的臺式老機器,學生們到初三才能開設信息技術課;學校的操場一直沒硬化,刮風的時候黃土飛揚,一下雨體育就得停課。”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前身為安新二中)教學副校長朱金長自曝家底,講述起學校的情況時頗為無奈。
除了硬件,班容量大、師資力量薄弱也讓朱校長非常頭疼:“最多的一個班有97名學生,80多名學生的班級很普遍,大班額教育只能讓孩子齊刷刷地成長,有特長的很難照顧到。”朱金長坦言,整個安新縣就2所高中,大班額實屬無奈。
有著30多年教齡的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師張文峰,目前被抽調到雄縣第二小學擔任執行校長。“來到雄安后很吃驚,學校有4000多名學生,卻只有1名體育老師,師資嚴重不夠。”張文峰說,與北京學校相比,這里無論硬件還是軟件,差距都比較大。
雄縣教育局局長趙勇鴻說,雄縣存在一定比例的代課教師,農村學校比例更大,教師每月工資只有1000余元,幸福感、獲得感比較低,稍微有點誘惑就走了。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德育副校長栗克莊表示,教育基礎薄弱造成了大量優質生源外流,該校高一1個班入學時招了90人,但到高三就只剩60人,安新縣一些尖子生從小學就去周邊衡水等地讀書去了。
高定位:創造教育的“雄安質量”
雄安新區是創新之城、未來之城。為提升新區教育水平,去年年底,雄安新區制定了雄安新區“千年大計、教育先行”三年提升計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學校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儀器裝備、圖書設備等全面達到或高于國家辦學標準,教師隊伍專業總體水平達到全省一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全面發展取得重要成果。
如今的雄安,來自京津冀的一批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京籍”學校、教師正在這里扎根。
北京市六一幼兒園、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分別與雄安新區雄縣幼兒園、雄縣第二小學、容城小學、安新二中開展教育援助辦學。另外,北京還將以“交鑰匙”工程的方式幫助雄安新區新建3所學校。
在師資方面,北京的教師正走進雄安,雄安的教師也去北京學習。
中關村三小派駐了10多名學科帶頭老師來到雄安校區,同時幫助雄安校區成立了校園足球隊和籃球隊;在這個暑期,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的18名老師將去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充電學習。
“北京來的老師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能收獲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大隊輔導員張新宇說。家長的感觸同樣很深,該校學生家長李燕君表示,這一段時間,北京的老師過來給孩子們講課,我能感覺到孩子心理明顯發生變化,他比以前開朗了,會主動與我溝通。
“京牌教育”落地雄安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前北京部分學校向雄安集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加強頂層設計,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以免出現水土不服。
張文峰表示,北京的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個性發展,而河北更重視應試能力。“北京會在國家基礎課程以外給學生們搞一些課外活動,雄安有家長就會覺得搞這么多活動,是否影響孩子學習?”
遭遇義務教育屬地管理制度的挑戰。有老師反映,京津冀三地無論是教材、還是考試、錄取比例都不一樣,孩子們參加的是河北高考,以后是以北京的教材還是以河北的教材為準?老師們拿不準,心里沒底,更沒法教。張文峰表示,新區也有北京學校學習的地方,如教師對孩子那種樸素的愛,學生基礎課程更扎實等。
專家建議,可由教育部牽頭、相關部委和京津冀省級政府建立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從教育布局到教育人才,從教育設施到教育投入,從教育體系到教育質量,加強頂層設計,讓雄安新區教育真正具有國際風范、中國特色;統籌推進京津冀地區的中高考制度改革,開展地方高校招生協作,增加京津地方高校面向河北省尤其是雄安新區和一些農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擴大本科招生規模。(半月談記者 高博 秦婧 許蘇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