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治理白洋淀生態
全國政協常委 李 偉
今年4月,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實地調研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進展情況,了解到作為新區重要戰略資源和生態保障的白洋淀其環境治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白洋淀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白洋淀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自然稟賦差。水污染嚴重,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27.7%。二是防洪安全風險不容忽視。白洋淀作為調蓄洪水的重要場所,目前存在堤防不達標、蓄滯洪區無進退洪控制設施等問題。三是規劃重視不夠,缺少相互銜接。四是流域協同治理體制機制尚未形成。五是環境修復和保護的基礎能力薄弱,缺乏政策支持。為此,建議:
堅持規劃引領。明確重大規劃由中央牽頭制訂和組織實施。注重綜合性規劃、各分項和專業規劃與規劃綱要有機銜接,真正實現“多規合一”。
切實做好“豐水、凈水、活水”三篇文章。堅持節水優先、建設節水型社會,同時科學規劃,建立引黃入冀補淀、南水北調中線和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多水源補水機制;推動流域水系互聯互通、合理布局補水入淀路徑實現“活水”。
因地制宜進行保護和修復。要妥善安置40萬淀區和蓄滯洪區人口,切實改變淀區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管控生活垃圾、污水及旅游機動船等淀內污染。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盡快建立區域統籌管理的體制機制,研究出臺促進雄安綠色發展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