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十一”節后第一天就是寒露節氣,小伙伴們知道寒露節氣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習俗,飲食上要注意什么嗎?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寒露
寒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此時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節氣是天氣轉涼的象征,標志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
●寒露習俗大盤點
>>吃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觀紅葉
寒露時節賞紅葉早已成為人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游的重頭戲。秋風颯颯,寒露過后的連續降溫催紅了楓葉。金秋的山野層林盡染,漫山紅葉如霞似錦、如詩如畫。
>>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后,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壽”。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寒露過后,這樣做更養生
>>登高遠眺,調節心情
寒露時節,氣候漸冷,日照時間相對減少,并且秋季特有的肅殺之氣容易使人們傷感,即秋愁。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可結伴外出游玩,登高遠眺,適當調節心情。
>>晝夜溫差增大,記得穿秋褲
寒露后,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增大,此時最易引發感冒。要適時添衣,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還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使身體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
諺語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進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凍”了,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最重要的是注意腳部保暖,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防“秋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秋季氣候干燥,肺、呼吸道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在飲食方面也需要有相應調整。寒露時節可以適當食用粳米、糯米等食物,同時有選擇的吃一些牛肉、豬肝、山藥等。此時節應不吃或者少吃辛辣,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胡蘿卜、冬瓜、藕、梨、柿子、柑橘、石榴、香蕉等。
(河北新聞網綜合,編輯秦秋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