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累計完成造林258.1萬公頃
初步形成環衛京津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
“1986年,遷西縣被納入三北工程建設范圍,依托‘圍山轉’造林模式,30多年來,我們已累計完成造林70萬畝。遷西縣的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不足30%增長到2016年的63%,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全縣80%的村實現了推窗見綠,較好解決了山區水土流失難題。”近日,在潘大水庫遷西縣一側,望著茂密的山林,遷西縣縣長史林友介紹。
河北省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冀北、冀西北山區地處潘家口水庫、密云水庫和官廳水庫的上游,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區。三北工程啟動初期,京津周圍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占山區總流域面積的80.2%,永定河含沙量高出黃河34.4%。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在我國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建設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三北防護林重點建設項目,一項構筑京津生態屏障、徹底改善京津生態環境的大工程——河北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隨之拉開序幕。該工程從1978年啟動至今共開展了5期工程。
在內蒙古與河北省省界,完成防風固沙林8.1萬公頃;在壩頭一線,完成防護用材兼用林19.8萬公頃;在燕山-太行山,建成水土保持林76萬公頃;在海河、灤河等水系上游主要集水區及重點庫區周邊,建成水源涵養林25萬公頃;完成交通干線綠化里程3萬余公里;在淺山丘陵區及部分平原區,發展以蘋果、梨、葡萄、板栗等為主的水土保持經濟林帶38萬公頃;在壩上及平原地區營造20萬公頃網帶片點相結合的綜合性農田牧場防護林體系……
40年來,河北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為河北增資源、拓財源”為宗旨,根據風沙區、山地集水區、平原農區、特色林果區、生態景觀區等不同類型區的主體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建設實施了系列骨干工程,初步形成了環衛京津的生態防護體系框架。
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累計完成造林258.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73.4萬公頃,封山育林69.7萬公頃,飛播造林15萬公頃;完成省級以上投資188968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66236萬元,省級配套22732萬元。工程各建設期均實現森林資源的大幅增長,發揮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土地沙化實現逆轉。根據最近三次全省沙化土地監測,2004年至2014年,京津周圍地區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5.7萬公頃。張家口、承德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張家口市入圍全國“16座洗肺城市”,成為華北地區空氣質量最好的區域。
山地水土保持能力持續提高。工程完成山地造林綠化180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初期的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3.9萬平方公里,重點治理區土壤侵蝕模數下降70%,緩洪攔沙效益達60%至80%。
農牧業高產穩產得到保證。工程區163萬公頃農田和33萬公頃牧場實現了林網保護,農作物增產10%至30%。
項目區年增加果品45億公斤,直接經濟收入36億元。林木成材后,可產木材485萬立方米,增收24.2億元。“以四期工程為例,造林讓項目區年增收果品2.5億公斤,直接經濟收入近3億元,帶動23萬戶果農增收致富。”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曹智 通訊員孫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