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小時交通圈”帶來獲得感
乘坐城際列車往返于京津之間,搭載跨省公交行駛于高速之上,利用中歐班列把自家商品送出國門……不知不覺中,跨域交流已經成為很多京津冀地區居民的生活日常。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正是構筑這種現代化生活的重要基礎。
路通,一通百通。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從“斷橋不再斷”到“軌道上的京津冀”,再到三地公交一卡通行,12條“斷頭路”“瓶頸路”被打通,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正從藍圖變為現實,實現了1+1+1>3的蝶變。京張、京唐、京濱鐵路建設有條不紊,京秦、太行、曲港高速次第通車……“一小時交通圈”雛形初現。日漸完備的交通網,連起了“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城鎮體系,為各張藍圖的籌劃提供了如椽巨筆。
由于通勤方便,“涿州買房、北京上班”這樣的雙城生活,成為很多新北京人的選擇;出于物流暢通,動批外遷、白溝落地這樣的疏解難題,獲得商戶欣然同意。進得來、出得去,北京的“虹吸效應”逐年降低。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實現20年來首次下降。事實說明,完善的交通網絡,建立起的不僅是疏解地與承接地之間的聯系通道,更是三地居民發展活力的協同渠道。
“要想富,先修路”,質樸箴言道出了交通的重要性。新高速蜿蜒在山間,太行山上的集中連片特困區迎來了致富路;六條高鐵交匯,衡水繪就打造物流中心的“希望版圖”;憑借通勤優勢,“高鐵拉來的”武清GDP十年漲了7倍。在交通巨變的推動下,公司的成本低了、利潤高了,人們的錢包鼓了、家更近了,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協同發展共進,疏解整治提升,各項政策說一千道一萬,就是為了提升群眾的獲得感。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4年多來所取得的顯著成效,讓我們有太多理由對未來充滿期待。(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