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2月1日電(記者崔利杰)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改善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創造“雄安質量”,2018年以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及三縣環保部門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用實際行動向新區人民交出一份生態環境治理“成績單”,一起來看看吧!
2018年,雄安新區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綜合指數為6.86,較去年的7.41下降7.42%,PM2.5濃度較去年下降5.97%。白洋淀淀區(湖心區和南劉莊綜合評價)水質與去年同比有所好轉,主要污染物總磷、氨氮濃度同比下降35.16%、45.45%,改善效果明顯。
精準施策,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治理效果顯著
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是雄安新區環境治理的重點工程(2018年9月5日攝)。中國雄安官網記者王京卓 攝
2018年,雄安新區在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納污坑塘、整治“散亂污”企業等方面,聚焦突出問題,精準施策,使新區生態環境取得明顯改善。
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順利完成。2018年,雄安新區已完成一階段北庫7.5公里污染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排爆面積102.5萬平方米,存余污水全部處理,累計清理運輸一般固體廢物12.1萬噸,累計外運含砷疑似危廢7469噸,累計外運含鉛疑似危廢1058.6噸,完成庫區生態修復工作約50%,部分區域生態修復已初見成效。
納污坑塘和黑臭水體治理按期完成。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統計數量,雄安新區606個(含龍化鄉17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其中雄縣143個,安新縣381個,容城縣82個。雄安新區納入住建部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系統的黑臭水體共有5個,其中雄縣建成區1個,安新縣建成區4個,目前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務,經監測達到治理效果。
強化重污染企業清出整治,雄安新區強化133家涉水企業監管,嚴格整改提高標準,不達標的全部停產整改,加大安新縣羽絨、制鞋、有色金屬三大行業關停取締和轉型升級力度,安新縣共有羽絨企業73家,水洗生產設備(甩干機)222臺;自備井139眼。截至目前,水洗生產設備(甩干機)已完成拆除移位,自備井139眼已全部由水利部門注銷了自備井取水許可證,并已拆除139眼自備井大功率水泵,封堵自備井73眼,留用生活用水井66眼。安新縣正在對1600多家制鞋企業開展綜合整治。
白洋淀流域“洗臉工程”、生態補水深入推進,2018年,新區三縣清理河道垃圾約130.9萬立方米,三縣排查河道、淀區兩公里范圍內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個。目前,已全部完成封堵和整治,“洗臉工程”仍在深入推進。雄安新區農村垃圾清理取得突破進展,三縣640個村,其中601個村(雄縣251個村,容城縣127個村,安新縣223個村)目前實現了垃圾集中清理和處置,雄縣39個村實施了連片環境綜合整治閃蒸礦化減量化處置。三縣農村垃圾日產1260噸,基本做到日產日清。實施生態補水,目前,新區已實施五次補水過程,共向白洋淀生態補水約1.8億立方米,白洋淀水位達到了近年來的新高。
“散亂污”企業、畜禽養殖再排查、再整治。2018年,新區三縣新排查出“散亂污”企業1433家,其中關停取締類915家,整改提升類518家,已全部完成整改。三縣按照新的規?;笄蒺B殖標準共排查規?;陨闲笄蒺B殖場378家,已全部完成治理,其中取締或搬遷257家,整治121個。
固體廢物集中清理。2018年,雄安新區建立1531家產生工業固廢企業管理臺賬,三縣工業固廢產生量為55847.67噸/年,經全面排查,現有在產企業未發現長期堆存和非法傾倒問題。三縣共排查出各類歷史遺留工業固體廢棄物95.9萬噸,其中安新縣約33萬噸制鞋下腳料、廢線皮子、針刺氈等工業固廢,目前已完成清運處置。
清理圍堤圍埝。新區三縣圍堤圍埝700多處,總長度1147公里,其中安新縣長度982公里,容城縣15公里,雄縣150公里,均建立了詳細的臺賬。安新縣圍堤圍埝清理任務工作量最大,發布《關于禁止白洋淀水產養殖的通告》和《安新縣清除圍堤圍埝、網圍及溝壕水產養殖實施方案》,召開白洋淀清除圍堤圍埝、網圍及溝壕水產養殖工作動員大會,整體進展較為順利。
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新區對三縣130家加油站開展油氣回收裝置使用情況全面檢查,其中2家監測不合格,18家油氣回收檢測報告已臨近檢測期限,現已全部整改完畢。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新區2018年共有5721戶清潔取暖改造,其中雄縣11戶氣代煤,容城974戶氣代煤,安新縣4736戶電代煤。截至2018年11月10日,新區順利完成了2018年雙代改造任務,為新區群眾溫暖過冬提前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謀劃,新區建設四項環境治理工程
2018年,雄安新區籌劃建設了四項重點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為新區生態環境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籌劃建設白洋淀入淀口藻苲淀和馬棚淀生態濕地。目前已完成府河、孝義河入淀口濕地概念性方案編制工作,設計規模分別為30平方公里和15平方公里,全球公開招選了117個先進技術方案,組織7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技術方案進行兩輪論證比選,最終篩選出12家入圍單位,建成后出水水質達到Ⅳ類標準。
推進淀區78個村污水、垃圾、廁所等一體化綜合治理先行工程。新區成立白洋淀淀區一體化綜合系統整治工作專班,已對6家環保公司技術方案進行了兩輪論證,征詢了報價情況,劃分了標段。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由安新縣政府作為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進行。
推動土壤先行區試點建設。新區組織三縣環保和有關部門配合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共布設農用地土壤監測點位347個,采集土壤樣品1087個,獲取1.2萬個監測數據;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基礎信息調查51家,以及初步采樣調查12家,采集土壤樣品217個,獲取近1萬個數據,在全國率先完成了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樣品調查分析、重點行業企業信息收集和風險篩查等工作。
開展雄縣隔堿溝等重點干支渠治理。雄縣新托管三鄉鎮共33條重點支干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隔堿溝最為嚴重。隔堿溝全長23.6公里,主要污染源來自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廁所污水直排、垃圾傾倒和堆放。治理工程目前已委托專業公司初步完成了項目建議書,計劃待項目建議書進一步完善后著手啟動項目的立項和資金申請工作。接下來,新區將遵循“截污清淤、水網連通、污水回用、生態修復”的思路進行治理。
鐵腕執法,新區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2018年,雄安新區通過開展“走遍雄安”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與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督查等形式,使新區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震懾。
新區從2018年10月10日到2019年1月20日,利用100天時間,在新區三縣開展為期100天的“走遍雄安”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白弑樾郯病鄙鷳B文明教育實踐活動以“三無三有”為目標(無暴露垃圾、無不達標納污坑塘、無工業和生活廢水直排進淀,白洋淀水環境有較大改善、黑臭水體整治有明顯成效、人民群眾對新區環境改善有明顯獲得感),助推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提供強力支撐。截至目前,新區三縣共出動人員50639人次,走村24413個次,查看點位86455個,發現問題11210個,已完成整改11096個,正在整改114個,整改完成率99%。
整改“回頭看”。新區與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2018年督查工作,生態環境部駐雄安新區督察組自2018年4月以來,共開展了31輪次的督查,現場檢查3246個點位,包括前期交辦問題592個,“散亂污”企業1941個,納污坑塘446個,畜禽養殖場267個,發現并交辦問題493個,目前到反饋時限的為前28輪交辦的問題,共432個,完成整改335個,未完成的主要為未完善手續的“散亂污”企業和關停取締中的畜禽養殖場。
集中開展環境執法。新區生態環境局和公安局聯合執法,組織開展環境執法百日會戰攻堅行動和利劍治污行動,重拳打擊違法排污行為,起到了強大震懾作用。新區三縣執法組共檢查885個企業,檢查發現并交辦涉氣問題208個,三縣上報已全部整改完成,完成率100%。
強化典型示范帶動。新區成功舉辦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新聞宣傳專題會和“走遍雄安”新聞發布會等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在中國雄安官網設置“紅黑榜”專欄,定期發布內容,目前已發布31期,公開表揚先進典型,公開曝光違法企業和失職干部,對工作開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社會反響良好。開通12369生態環境舉報熱線,得到群眾廣泛參與和積極支持,舉報熱線開通以來共接到環保舉報電話130多件,全部進行了及時交辦查處,更好的發揮了群眾的監督作用。
白洋淀景區。新華社記者李鑫 攝
2019年,雄安新區在生態環境整治工作上,將繼續圍繞創造“雄安質量”,采取全國領先的治理技術和最有力度的舉措,實現各項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目標。
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力爭到2020年上半年,白洋淀流域入河入淀污染物總量大幅削減,淀區飲水安全及生態補水得到有效保障,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涵養功能不斷增強,水體水質明顯改善,白洋淀入淀河口水質達到Ⅳ類標準,湖心區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Ⅳ類標準。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2019年,雄安新區力爭空氣質量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59微克每立方米。深挖移動污染源整治,研究出臺柴油機(柴油車和工程機械)專項治理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區建設階段柴油機備案制度。實施面源管控和揚塵治理,針對新區開展大規模建設的發展特點,開展揚塵源污染防治管控對策,實現新區綠色施工。
統籌推進凈土行動。按照“無廢城市”標準,實現新區內工業固廢和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減量化、無害化處置。全力推進環境監測智能化網絡體系工程,建設新區有源必測、全要素監控、全域感知的智慧監測監控體系,提升監測、預警和預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