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糖葫蘆村”的甜蜜事業
2月1日,雄縣大樹劉莊村村民董向南在縣城天奕商廈門口一處攤位前售賣糖葫蘆。記者陳建宇攝
“老北京糖葫蘆好吃不貴”“山里紅酸甜可口”……2月1日19時許,步入雄縣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記者發現村內不少人家大門緊閉,街上也靜悄悄地幾乎看不到行人,街頭路邊懸掛的糖葫蘆宣傳條幅在路燈的光照下格外醒目。
“每年過年時,別的村都是年輕人回老家,我們村卻是老人帶著孩子奔城里找親人團圓。”同行的村干部董章善告訴記者,村里80%以上的年輕人都在城里制作銷售糖葫蘆,由于春節前后是糖葫蘆銷售的高峰期,村內很多家庭都進城過年了。
糖葫蘆制作是大樹劉莊村幾十年形成的一個傳統。“‘糖葫蘆好看它竹簽兒穿,象征幸福和團圓’,就像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一樣,一串串紅彤彤的糖葫蘆也寓意著新一年的紅紅火火。”董章善說,村里很多家庭,把制作糖葫蘆當成技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如今,糖葫蘆制作成了村里的富民產業,大樹劉莊村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糖葫蘆村”。
“近幾年,在村‘兩委’班子的引導下,制作糖葫蘆逐漸形成了一條專業化的產業鏈。”在村委會大院,董章善指著一輛“王老北冰糖葫蘆仿古花車”說,這款車是村民李振江生產的,能根據糖葫蘆商戶的攤位大小等具體需求進行私人定制,在全國不少地方的商場超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董章善說,以前他們都是扛著一支麥秸耙子,把糖葫蘆插在上面,走街串巷賣。現在,大家伙兒都是在高檔的商超內租攤位,擺上仿古花車,制作銷售糖葫蘆。
由于村里人做出的糖葫蘆在很多商超都供不應求。在北京經營糖葫蘆的幾家商戶與村民辛愛清合作,由辛愛清負責在村內把山楂、草莓等加工成糖葫蘆的半成品,每天定時運送給商戶。這樣,商戶只要熬好糖漿,趁熱淋在半成品上即可銷售,省去了大量前期制作時間。
分揀、去核、清洗、穿串……來到辛愛清家時,一百多平方米的院內一片忙碌,十幾名工作人員在緊張地制作糖葫蘆半成品。
“平時日均發2萬元左右的貨,春節前后每天至少得發4萬元的貨。”辛愛清隨機抽出一張訂貨單說,村民李艷軍在北京石景山附近商超有幾個攤位,平時每天經營額約1萬元,最近一段時間銷量至少翻了一番。
山楂1萬個、紫薯500個、草莓800個、核桃仁300個……記者看到這張訂貨單上,詳細地記錄著李艷軍訂購的糖葫蘆半成品種類、數量等信息。
“現在不用風吹日曬地走街串巷了,在家里坐著就能賺錢,又不耽誤照顧家。”55歲的村民張惠藏高興地說,她現在負責給糖葫蘆半成品穿串,一天輕輕松松就能掙到100多元。掙錢顧家兩不誤,這讓她覺得這個年過得格外幸福。
“歇了好幾年,又有了新活計,我制作糖葫蘆的技能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如今收入多了,在家里腰板都挺直了!”張惠藏的一席話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近兩年,與張惠藏一樣覺得格外幸福的,村里至少還有幾百人。這些因家里有老人或孩子需要照顧而無法出遠門的人,再也不用為找不到活兒而犯愁。同時,這也能帶動周邊村莊的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技藝增收致富。
“這是糖葫蘆串出來的幸福!糖葫蘆制作的專業化分工,把村內留守的人和村外創業的人真正串了起來,讓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辛愛清高興地說,為了讓糖葫蘆串出更多幸福,他們今年春節不“打烊”。(記者原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