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白洋淀結實的冰面上,成片的蘆葦等待收割。在安新縣大王鎮北六村附近,一臺臺蘆葦收割機正在廣闊的冰面上作業。“這蘆葦過去是寶貝,近些年沒人織席打箔就荒廢了,還對水體有污染,現在有人組織收割是好事。”安新縣寨南村的趙小青,正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收割蘆葦,一天就收割了20畝。
推進蘆葦收割和綜合利用,只是整治白洋淀內源污染的一個方面。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局長曹海波表示,新區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著力點,從污染源結構和區域分布入手,找準關鍵環節尋求突破,逐步清除舊污染、嚴格控制新污染,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經過認真調研和反復研究,新區生態環境部門找準治理的關鍵——徹底改善白洋淀水質,需從三個方面系統綜合施治:一是消除外源污染,即整治上游河流,措施包括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底泥治理等;二是整治內源污染,即加強白洋淀自身污染治理,通過村莊生活污染治理、旅游污染治理以及淀底清淤和底泥治理、蘆葦綜合利用等工程改善淀區水質;三是建立長效生態補水機制,確保白洋淀達到區劃水位,增加水環境容量,提升水質。
積極推進淀區78個村污水、垃圾、廁所等一體化綜合治理先行工程,是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的重要舉措。
新區相關部門成立了白洋淀淀區一體化綜合系統整治工作專班,對入圍參與治理的國內6家先進的環保公司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兩輪論證,此項工作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積存垃圾已經不見蹤影,新產生的垃圾也做到了日產日清。“現在正在等待新區污水、垃圾、廁所等一體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到時候,每一戶村民的生活垃圾污水就可以全部處理了,也就沒有污染的后顧之憂了。”安新縣大淀頭村村委會副主任朱仁子介紹說,村民已經習慣了使用公廁。
為了配合一體化綜合治理工程順利推進,白洋淀周邊共整治入河入淀排污口11395個。鼓勵群眾改變生活方式,每戶生活污水用收集桶或收集池集中收集后,用吸污車運輸到污水處理廠進行統一處理。“淀區村經過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不久將實現污水全處理、全收集、全達標。”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安新縣分局局長朱海軍表示。
通過清理垃圾、封堵排污口等措施確保其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這些消除外源污染的措施,每一條都是攻堅關鍵項目。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剛指著桌上的一份白洋淀入淀口藻苲淀退耕還淀生態濕地建設前期可研初步方案對記者說,他們正在積極籌劃退耕還淀生態濕地建設。
根據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實際,白洋淀入淀口藻苲淀和馬棚淀生態濕地建設已經納入退耕還淀生態濕地建設的工程之中。
固體廢物風險隱患排查和農村固體廢物集中清理成為新區生態治理一個重要工程。為徹底清理和處置歷史積存固廢,安新縣成立重點工作攻堅領導小組,對轄區內歷史積存制鞋下腳料等固廢進行外運處置,共外運和處置制鞋下腳料及其他固廢約33萬噸。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安新縣分局土壤和固廢管理股副股長易明說,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引進國內一流固體廢物綜合化利用公司,加快歷史遺留固體廢物處置,改善固體廢物的產、消、用方式,持續削減固廢污染負荷,降低土壤污染隱患,促進生態修復。
2019年伊始,新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蹄疾步穩,既要有力推動既定的關鍵性工作,又要有序實施新的作為。
——加快推進白洋淀淀區78個村農村污水、垃圾、廁所等環境問題一體化綜合系統治理先行示范項目,從源頭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
——盡快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科學加密白洋淀上游來水和白洋淀湖心區水質監測布點,嚴密監控白洋淀水質變化。
——建立白洋淀補水放水協調機制,做到適當補水和適當放水相結合,保持水體的流動性,讓白洋淀水系“活”起來,充分發揮水體自凈作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趙鈺表示,統籌考慮水質與水生態安全,通過建立生態分區方法和實施生態空間分區管理,保障區域生態環境安全,是白洋淀治理面臨的最關鍵問題之一。
“謀全局,抓關鍵,不斷攻堅克難。雖然新區及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任重道遠,但我們引入先進科學治理手段,以忠誠擔當品格,一定能取得一個個的突破。”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對于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這盤棋信心十足。(記者 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