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協同創新第一批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南水北調對京津冀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及調控機制研究”在天津通過驗收。專家表示,該專項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迫切需求,各研究項目均達到或超過預期目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專項中,“南水北調調水帶來的外來植物在白洋淀自然保護區的入侵擴張及其生態適應策略”和“南水北調工程調水對華北白洋淀區面源污染輸出強度與水環境響應機理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區生態規劃、環境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領域起到了指導作用;“南水北調期間密云水庫浮游生物群落結構變動及響應激勵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在保護密云水庫水源區水生態環境、實現密云水庫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保障首都居民飲用水安全作出了貢獻。
“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研究目標是凝聚三地優勢科技資源,合力解決協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性難題。”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志國介紹,自2015年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研究項目啟動以來,三地先后組織實施了“南水北調對京津冀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及調控機制研究”“京津冀一體化城際鐵路系統發展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智能制造及關鍵技術”“精準醫學研究”4個專項,協同創新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已形成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統一”全面協同緊密合作機制。
從同期召開的2019年度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研究工作協調會上獲悉,今年三地將重點在“精準醫學研究”領域持續發力,預計支持項目數量和經費可比2017年翻兩番,將有力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在基礎研究合作領域向縱深發展。(記者張懷琛 通訊員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