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單純的網約車業務,新區不會讓我們成為第一批進駐的高科技企業。”滴滴出行智慧交通資深規劃專家王勝男對記者說。2017年8月,在智慧交通領域,該公司開始了在雄安新區的一系列嘗試。如今,“智慧小巴”和“智慧中巴”已成為不少新區建設者重要的通勤、出行方式。在王勝男看來,這只是“系好了雄安智慧公交的第一粒扣子”。未來,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智慧公交系統將為新區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公共交通出行。
2017年4月,雄安新區設立的消息傳到了王勝男和同事的耳朵里,8月王勝男與同事被派往新區參與智慧交通的規劃設計工作。她笑著說:“沒想到這么快就與新區產生了聯系。”她介紹,公司在貴陽、南京、青島、濟南等幾座城市有過類似經驗,“在雄安,我們也可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把這里的公共交通規劃得更加有效率。”
不久后,“智慧小巴”和“智慧中巴”相繼上線。在雄安新區所在的容城縣,乘客可以在APP上選擇自己的線路,到虛擬站點等候“小巴”,并支付1元錢車費。接到指令后的車輛到指定站點接上乘客,并將其送往目的地。涉及跨區域出行的乘客可以選擇“智慧中巴”,初期設置了奧威大廈、市民服務中心、縣政府、白洋淀火車站等站點,智能規劃的線路可滿足乘客出行效率需求。
王勝男介紹,這些虛擬站點都是根據滴滴平臺大數據反饋的用車需求旺盛的點位而設置。按照時間段要求,系統會自動增加或降低車輛頻次。同時,車輛運行過程中,后臺可以設計出最佳的路徑,節約乘客時間,降低運行成本。
現階段新區建設者工作辛苦,為了更好服務,“智慧小巴”的運行時間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運行時間內12輛車一直處于運轉狀態。目前,“智慧小巴”主要針對政府和企業人員,每天運送600多人次。
目前項目平穩運行,研發人員在北京總部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就可指揮新區的車輛進行公交化運行。但王勝男忘不了當初研發產品時的艱辛。對待智慧交通這一高科技項目,技術團隊需要與新區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進行反復溝通。新區領導工作繁忙,有時雙方約定開“早餐會”,同事們要凌晨四五點從北京出發趕往容城縣。由于新區工作節奏很快,有些會議也都約到了晚上12點。在標記虛擬站點時,很多道路在地圖上都沒有名稱。于是,技術人員先要在電子地圖上標記道路名稱,隨后才能在道路上標記虛擬站點位置。
王勝男介紹,“雄安智慧公交”融合應用了多種前沿技術,其中包括運力匹配、路徑規劃多項技術都是在國內首次落地應用,這都屬于超前布局。目前,智慧交通主要在新區辦公地點所在的容城縣,技術人員共標記了140個虛擬站點,未來會配合雄安發展的節奏,繼續輸出技術和服務能力。
按照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要求,未來這里的公共出行比例是90%,公交出行比例要達到80%。王勝男對記者說:“對我們這些80后來說,超過10年的工作讓我們積累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識。同時,現階段也有著充沛的精力。因此,我們愿意投身到這項嶄新的事業中。建設未來之城,很有意義。”(記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