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仙教孩子們學唱西河大鼓。 王鳳仙供圖
每周,50歲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河大鼓代表性傳承人王鳳仙,總會抽出一個下午,趕到位于容城的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雄安校區,為五年級的孩子們義務上一節西河大鼓課。
“傳統文化進課堂,中華精髓來弘揚。文化大廈根基筑,新區建設創輝煌……”三弦伴奏下,時而沉緩、時而激昂的鼓聲伴隨著或緩或急的節拍徐徐響起,清脆的童聲唱出的大鼓書透著一股朝氣。王鳳仙穿行在表演隊伍里,不時提醒著“腰板挺直,眼睛看觀眾”。從他們身上,王鳳仙仿佛看到了自己40多年前的影子。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容城縣文化館開辦曲藝培訓班,15歲的王鳳仙憑借出眾的資質順利入學,師從西河大鼓名家王書祥。從此,西河大鼓在她生命中自然地流淌,即便在生活最窘困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她用藝術理想的熾熱驅散生活的寒流。
白洋淀的水是包容的。
一淀水帶來了南北各家藝術的融合,孕育出包容多門類藝術元素的西河大鼓。如果你仔細聆聽,一定能從中領略到冀中語音的自然聲韻之美和民歌小調音樂語匯之精髓。
在王鳳仙的記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河大鼓在農村的受歡迎程度,不亞于現在走紅的歌星影星。但凡哪個村里有演出,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要匯聚過去。要是來晚了,沒有靠近臺口的好位置,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還會爬上靠臺邊的墻頭、樹杈,就為了看清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聽清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每到這時候,王鳳仙都會“甩包袱”,以寬厚圓潤的唱腔吸引住每一位觀眾。
時至今日,雄安新區的西河大鼓依舊粉絲眾多,坐落在雄縣步行街的“連仿書社”演出廣受當地百姓歡迎。難舍鄉音的聽眾演出開始前,早早就坐在舞臺前。“小時候在村里聽著西河大鼓長大,百聽不厭,這就是家鄉味。”聽眾們說。西河大鼓這門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民間藝術,早已融入雄安人的血脈,凝結成綿綿不絕的鄉愁。
現在,王鳳仙為傳承努力著。自西河大鼓進校園至今,已有400多名學生參加學習。孩子們的加入,讓西河大鼓這門古老藝術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再過不到一個月,王鳳仙還要收三個徒弟,西河大鼓又將迎來新一代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