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白洋淀,水天一色,片片葦田微微泛青。白洋淀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生命力旺盛的葦田。作家孫犁在《采蒲臺的葦》中這樣描述:“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是那么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提到這一淀的葦,不能不說起讓人驚艷的白洋淀蘆葦畫。說到蘆葦畫,就一定要提起楊丙軍。
楊丙軍在展示蘆葦畫技藝。
53歲的楊丙軍出生在安新白洋淀,自小與一淀的葦為伴,喜歡在水中捉魚摸蝦、嬉戲玩耍。1989年,白洋淀旅游業發展之初,當地特色旅游紀念品幾乎空白。從中央美院學成歸來的楊丙軍,認定了用蘆葦來表現“華北明珠”水鄉風光是最合適不過的。淀上寒來暑往的季節更迭,日暮晨昏的生活細節,蘆雁起舞,荷蓮吐翠,都入了他的蘆葦畫……
雄安新區設立后,眼瞅著引水入淀、排污整治、淀邊造林、濕地建設,更多“藍綠交織”未來之城的畫面涌入腦海,楊丙軍將葦青樹綠、瀲滟水光的白洋淀生態之美都展現在作品中。
水的滋養,為淀邊的藝術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曼妙,依水而生的蘆葦賦予了藝術家們無限的創造力,成就了蘆葦畫的勃勃生長。
在楊丙軍心里,水、荷花、蘆葦是白洋淀的根,蘆葦畫是白洋淀的魂。白洋淀蘆葦畫是從唐宋時期白洋淀葦編之一“葦席”衍生而來,明代起名“葦編畫”。清代受瓷器制作技藝和西方文化影響,從色彩和立體效果上進行了改進,從而更名為葦編工藝畫。上世紀八十年代,楊丙軍將專業美術技法引入蘆葦畫創作,使蘆葦畫從技藝技法到藝術觀賞性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創立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自成流派。2009年,安新蘆葦畫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0年的時間里,楊丙軍帶著他的作品去過美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參加過諸多大型國際展覽。在美國,他創作的作品受到了當地民眾的喜愛,往往展覽還沒結束,他所帶來的作品就已銷售一空。
走進安新縣楊丙軍蘆葦畫藝術館創作室,你會發現這里安靜得只能聽到鐘擺的聲音。專注蘆葦畫創作的楊丙軍可以一坐半天不動地方。制作蘆葦畫是個磨性子的活兒,選材、分類、去節、去皮、切割、壓平、雕刻、繪圖、剪片、燙色、剪絲、粘貼……白洋淀里最不起眼的蘆葦,在楊丙軍手里換了一種驚艷的活法。一幅幅蘆葦畫,也定格了白洋淀無與倫比的豪邁與壯美。
惟妙惟肖的蘆葦畫,靈動的淀上輕舟……滄海桑田,千年一目,未來之城,博大雄渾的雄安,正從時光里走來,向未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