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7月1日電(記者封俊龍 王曉娟)在雄安新區,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宣講環保知識、調解群眾糾紛、助力脫貧攻堅……“5+2”“白+黑”,他們不畏辛苦、扎根農村;夜以繼日、風雨無阻,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他們就是雄安新區的大學生村官。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那青春之花如何在雄安這片大地上綻放。
扎根農村是兒時的夢想
“回到熟悉的鄉土,對我而言是血脈里的傳承,更是祖國和時代的需要。”魯昊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一名博士,報考時本可以平行選擇三個崗位的他,卻只報了雄安新區安新縣鄉鎮的一個崗位,并成為安新縣三臺鎮新莊窠村支部書記助理。
魯昊在藻苲淀進行水生生物觀測。
作為一名高學歷人才,說起要扎根農村的原因時,他說:“我爺爺是一名老黨員,擔任了22年村支部書記,他一心為民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成長,從那時起,我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做跟爺爺一樣扎根農村,為群眾服務的好黨員。”
從企業治理與轉型轉移,到新區項目土地流轉,走遍雄安人居環境提升,脫貧攻堅戰等,參加工作不足一年的魯昊深刻體會到一名村官的不易。“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熱情積極,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對于這段時間的感悟,魯昊說,“群眾都看得出來誰對他好,只有跟群眾一條心,把事情做到群眾的心坎里,才能得到支持和認可。”
在本職工作之余,魯昊還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進行白洋淀地質地貌水文的研究。他說:“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提供一些較全面的基礎資料,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容城縣后營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嶺與魯昊一樣,從小就希望能為鄉親們服務。王文嶺介紹,她的家鄉是容城縣賈光鄉王家莊村,小的時候村里有一條溝通南北的道路,坑坑洼洼、異常顛簸。“當時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等我長大了,有了能力,我要把這條路修的寬闊平坦,方便人們出行。”這個小小的夢想卻成了她勵志服務群眾的啟蒙星。
2014年,剛剛走出校門的王文嶺沒有任何猶豫地報考了大學生村官。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她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建戶的管控工作、精準扶貧工作、入戶調解矛盾糾紛、土地測量及土地征收工作、清點墳頭數量及遷墳工作等一件都不落。
容城縣后營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文嶺。
“村民的認可是我工作這些年最大的收獲。”回憶起這幾年基層工作的點點滴滴,王文嶺笑著說,“一句‘王書記又來了,你來一次我的生活就向前進一步’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意義;走進田間進行土地測量,一句‘這個小王,大冷天的總往地里跑’讓我在凜冽的寒風中倍感溫暖;走在路上,一句‘王書記杏兒熟了,吃杏兒不’讓我在烈日炎炎下清爽十足。”
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那個從小想為鄉親們修路的小女孩又有了遠大的理想,她要扎根基層,增強自身能力,為新區建設添磚加瓦。
心向往之自然義無反顧
“我剛到昝北村工作時,還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我一直向往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2014年,現任雄縣昝崗鎮昝北村支部副書記的譚喬木研究生畢業后來到雄縣,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譚喬木正在錄入全村煤改氣用戶摸底基礎臺賬。
說起入黨的初衷,譚喬木說:“參加工作后,我深受身邊優秀共產黨員的影響,向往入黨的心更加堅定。為此,我注重加強理論學習,主動干事作為,全心為群眾著想,努力為村民搞好服務,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并于2016年11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扎根農村5年以來,譚喬木在基層工作崗位上越干越有勁,越干越有成就感。據介紹,新區設立后,譚喬木和其他兩委干部發揚“5+2”“白+黑”精神,沒有一個人喊累,沒有一個人退縮,為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努力著。
“大家這種團結奮斗、干事創業的精神一直感染、激勵著我,讓我更加努力工作、奮勇前行。”對于這5年來的工作譚喬木覺得很有意義,她說,“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我們生逢其世、恰逢其時。作為廣大基層干部中的一員,有幸為雄安新區建設發展作貢獻,讓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大學即將畢業時正趕上雄安新區宣布設立,畢業遇上雄安,我相信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看似稚氣未脫的邢臺姑娘楊文延心里卻想著要用自己瘦弱的身軀,在雄安新區這片土地上創出一片天地。“‘千秋之城,未來之城’這是新時代向青年人發出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青年人的使命擔當;‘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是青年人應該有的追求和夢想。”
龍灣鎮胡各莊村村主任助理楊文延。
參加工作以來,楊文延一心撲在工作上,并利用自己敢闖敢拼的勁頭和活躍的思想,勇于創新工作方法,在黨員激勵、良好村風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雖然現在楊文延還是一名預備黨員,但是在黨建工作上,她有自己的想法。“有制度、有宣傳、有組織,我將和村兩委成員一起不斷探索‘黨建引領’的工作模式,繼續守正創新,久久為功,開創‘黨建引領’的工作新局面。”她堅定地說。
做一名合格的雄安基層干部
“家鄉從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下子變成全國甚至世界聞名的雄安新區,我心里充滿了自豪感。”雄縣雄州鎮賈莊村支部副書記張紫涵是雄縣本地人,大學畢業之后她選擇回到家鄉,為家鄉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雄縣雄州鎮賈莊村支部副書記張紫涵。
“作為新區的一名大學生村官,能夠與新區共成長,這更加堅定了我扎根基層的信心,我感到光榮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樂觀開朗且自信滿滿的張紫涵永遠忘不了剛踏上工作崗位時膽怯和不自信的感覺。她說:“作為一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村民們一開始都對我不信任,走在街頭巷尾,經常遭遇村民們質疑的眼神。”
這一經歷不但沒有成為張紫涵基層工作路上的阻礙,反而讓這個不服輸的姑娘徹底在賈莊村扎下了根。“在村里黨員干部的幫助下,我慢慢熟悉了基層的工作方式,通過熟悉村情、民情,實際解決村民們的困難,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逐漸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她笑著說,“村里老大娘的一句‘閨女,中午別走了,在咱家吃飯吧’讓我倍感溫暖,讓我明白這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也堅定了我扎根基層的決心和信心。”
隨著新區規劃建設進入新階段,各項工作接踵而來,張紫涵的工作壓力增大了,忙和累充斥著每一天。“雖然辛苦,但是能夠參與新區的成長,見證家鄉的變化,為雄安新區作出自己的貢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她看著會議室墻上的那面黨旗堅定地說,“雄安新區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是一片建功立業的沃土,作為一名黨員,我要繼續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把對雄安的期冀轉化為行動,扎扎實實工作,為雄安新區建設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