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韻
安新縣大田莊是白洋淀的水村,村莊建設因地制宜,水村相依,街巷曲折,水鄉風貌獨特。胡同小巷狹窄幽長,枝枝杈杈,鋪滿了村落,灰墻平頂的傳統民居鱗次櫛比。穿行在老街區,如同進入迷宮,別有一番情調。
水鄉土地金貴,民風淳樸,在這里,屋舍都是微型的,小空間,小天地,有時甚至一間半房,一步寬的小院也可自成一家,緊湊聚氣。稍大點兒的宅院常常是多家共處一院,這類院落是公共空間,宅院之間不設防,各家之間不設防,鄰里和睦,彼此照應。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穿大街過小巷,從一個宅院前門進,后門出,再自下一家的一門進,另一門出,這樣七出八拐,上上下下,竟然可以橫穿小半個村莊。
水鄉人厚道,我們坦然地踱過他們的宅院,耳畔充盈著屋里婦女們拉家常、孩子們的吵鬧和鍋碗瓢盆“交響曲”,偶爾也會在院內碰到怡然自得的老人孩童,竟沒人盤問你找誰和來處去向。在胡同與宅院間穿行,如同來到了桃花源,真有點“探秘”的感覺。若不是有當地人引領,我們怕是要迷失在這連環的街巷和宅院里了。我忽生感慨,這里水村的小宅院,有如私人訂制,各不相同,極具特色,將來如用作民宿,一定引人入勝。
白洋淀上的水鄉,融合了北方氣韻與現代生活氣息,絲絲縷縷間展現著現代新農村建設的風姿。
大淀頭位于安新縣白洋淀內,大約在清乾隆年間已建村,現有人口約2400人,是此地現代新農村的代表。大淀頭為純水村,四面環水,以前進出村莊完全靠渡船,近幾年村委會自村西修了一條通向外界的公路和大橋,自此與白洋淀大堤相連,汽車能一口氣開進村。整個村莊規劃新穎,屋舍儼然,院落整潔,窗明幾凈。水鄉人愛干凈,每天一早起床,女人們首先灑掃庭院屋舍。
近水樓臺,靠水吃水,在村委會的倡導下,許多家庭辦起了農家院,游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網上預約。村東毗鄰的八達淀,水面開闊,約有四五百畝,因村規民約規范,環境治理到位,偌大的水面清澈見底,能看到游動的魚蝦,不見一點垃圾和雜物。沿臨村堤岸,鋪設了一米多寬的木棧道,蜿蜒數百米,其中近村木棧道上建有廊廡,類似南方的風雨橋,為村民休憩遮蔽風雨日曬,廊檐上懸掛著彩燈,10米高的大水車,不知疲倦地悠悠轉動,再往前20余米的水中泊著一條大木船,有游人在船上憑欄拍照。木棧道沿堤岸向東村外延伸,堤岸上兩行毛白楊高大挺拔,其葉蓁蓁,樹干根部被棧道木板鑲嵌其中,即使酷暑,走在蓬勃的樹蔭下,頓覺涼風習習。落日熔金,晚霞仿佛燒紅的鋼鐵在天空流淌,水鳥在空中盤旋,正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時廊上華燈初上,霓虹燈和著天邊的云霞倒映水中。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遠處的一抹抹蘆花在風中搖曳,堤上樹影婆娑。置身其間,避之喧囂,回歸內心世界的純凈,夫復何求!
難怪清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如此喜愛白洋淀,曾幾度巡幸,寫下數篇詩賦,康熙帝賦詩《風阻駐蹕白洋湖偶成》:“平波數頃似江聲,風阻湖邊一日程。可笑當年巡幸遠,依稀吳越列行營。”乾隆帝則將白洋淀比作江南,御筆之下,水村景色是“天光波影碧相涵,岸芷汀蘭綠已酣。誰識敲詩吟趙北,大如披畫閱江南”。
大美,水鄉,白洋淀!(劉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