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更多百姓家門口看病——我省20項民心工程的年中答卷③
制圖/王戩芬
醫聯體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核心任務,是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抓手。今年,河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20項民心工程明確提出,要推動200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與大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截至6月底,我省已有235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組建醫聯體,其中124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牽頭醫院實現人、財、物統一管理。
“隨著醫聯體建設的全面推進,不僅使大醫院優質資源得以下沉,還大大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省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大群眾通過在家門口就享受及時、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獲得感不斷增強。
打造“家門口的醫院”,讓群眾享受及時、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馬教授,最近一直肚脹,胃口也不好。您給看看吧。”8月12日8時許,家住省會省鹽務局宿舍的退休職工張老先生在老伴陪同下,早早就來到離家不遠的裕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接找到正在出診的馬金城教授。
馬金城熱情地招呼兩位老人坐下后,詳細問起張老先生都有些啥癥狀。馬金城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消化科專家。去年11月,河北醫大一院與裕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緊密醫聯體后,他就成了社區醫生隊伍的一員,每周一固定在這里出專家門診。雖說在社區出診時間不長,但來找馬金城看病的人可不少,而且很多人和馬金城還成了朋友。
“對廣大群眾來說,不用去大醫院,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的醫療服務。”馬金城對醫院與社區開展的醫聯體建設非常贊同,重心下移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大大緩解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狀況,也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
“不僅僅派專家到基層,我們還邀請基層醫生走上來,免費給社區培養人才,積極推進基層信息互聯互通,開展遠程會診服務等,多途徑多形式推進醫聯體內人才、技術、服務等資源互通共享。醫院還開通社區服務車,每天定時間定路線往返于醫聯體各單位,供患者及其家屬免費乘坐。”河北醫大一院院長趙增仁介紹,截至目前,通過整合區域醫療資源,河北醫大一院與省會裕華區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家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
推進醫聯體建設與發展,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制度創新。“我省醫聯體建設工作2017年啟動。”省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面對標深圳羅湖醫聯體建設模式,按照“規劃發展、分區包段、防治結合、綜合監管”的原則和“驗收一批、整改一批、建設一批”的總體思路,在全省深入推進。
據介紹,今年2月,省衛生健康委等省直7部門聯合出臺《河北省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工作方案》,制發醫聯體建設標準和考核細則。5月,全省衛生健康領域民心工程現場推進會召開,對全面推開醫聯體建設工作進行調度和部署。7月25日,省衛生健康委、省委編辦、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又聯合制定《2019年下半年醫聯體建設推進方案》。
記者還了解到,12月底前,省衛生健康委將協調省直相關部門針對醫聯體建設開展聯合督導,結果納入對各地黨委、政府醫改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的,予以通報、約談,保證醫聯體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聯體”更“聯心”,“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就醫格局正在形成
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在家門口醫院看病就醫的同時,“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良好就醫格局正在形成。在巨鹿,縣域內就診率保持在92%以上,基層就診率達61.2%。在故城,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增長14.4%,域外轉診率降低2%,2018年結余醫保資金939.92萬元……
在我省組建的不少醫聯體內,都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牽頭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病情穩定慢性病住院患者比例出現下降趨勢,疑難重癥患者比例增加。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論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數,還是大醫院下轉的康復患者都在逐漸增多。
“市、縣的醫聯體建設工作日趨成熟,各項制度機制不斷健全完善,醫聯體建設效果日益凸顯。”省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讓醫聯體的優勢得到充分釋放,仍需多方面進一步持續發力。
醫保支付方式是制約醫聯體“聯心”的最大瓶頸。對此,我省創新改革,大力推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合理超支分擔”醫保支付方式。我省明確提出,10月底前,各地要根據年度醫保基金收入預算,考慮轄區內參保人醫療服務平均費用和醫保基金支付能力,預留各種補充保險基金后,合理確定年度內醫保基金結算總額,根據所服務人員按月打包支付醫聯體,由醫聯體負責服務人員的門診、住院和慢性病、特殊疾病診治等醫保費用支付。
為推動醫聯體建設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和管理共同體,我省還積極推行薪酬制度改革,指導醫聯體制定績效考核分配辦法。建立醫聯體統一采購機制,藥品耗材統一采購、統一配送,實現用藥銜接、處方自由流動。在保持撥付財政補助經費渠道不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用途不變前提下,由醫聯體按規定核定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任務并開展績效考核。
同時,完善醫聯體一體化管理機制,對醫聯體成員單位的人員、財務、資產進行統一核算,交由牽頭單位統一管理和使用。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醫聯體內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組建檢驗、心電、病理、影像等資源共享中心,構建“下級檢查、上級診斷”的診療模式。建立人員崗位管理制度,實現醫聯體內部統一招聘、培訓、調配和管理。(記者 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