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展示雄安新區未來交通模式——
交通先行示范區瞄準“90/80”出行目標
推進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8月1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雄安新區專場新聞發布會透露,未來的雄安新區起步區,將構建以公共交通為骨干、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為主體的出行模式,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將達到90%。
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是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的明確要求。雄安新區管委會近日提出,打造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交通先行示范區,以此驗證新區建成區交通模式的有效性,展示雄安未來的交通模式,推進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即“90/80”出行目標的實現。
屆時,在市民服務中心及周邊道路進行示范,形成適合新區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打造全國領先的車路協同、無人駕駛及車聯網示范區。
城市交換中心(CEC)概念應運而生,未來城市活力點成為亮點
隨著雄安新區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許多人選擇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參觀。幾個足球場大的P1停車場(“城市交換中心”)常處于繁忙狀態,這里距離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還有兩三公里遠。有些人往往不解地問:為何要把停車場設這么遠?
倡導綠色出行,崇尚低碳生活,是雄安新區建城營城秉承的可貴理念。現在從P1停車場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兩三公里,就要把燃油車停到停車場,繼而換乘電動大巴前往。
雄安新區管委會改革發展局牽頭成立雄安交通專班,負責開展雄安新區交通政策研究等工作。
“現在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P1停車場就是一個初級的交換站,也就是換乘中心,將來會建設不同級別的交換中心,并增加吸引力,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調節手段。”雄安交通專班成員張福儉稱,這樣的地方稱為“城市交換中心(City Exchange Center, CEC)”,是雄安新區創新提出的概念,是一種創新的交通基礎設施。
除了具備基本的截流(非清潔能源車輛)、停車、換乘功能之外,CEC還將具有商業、餐飲、娛樂、休閑、物流、公交服務、汽車服務等綜合化功能,實現信息交換、智慧交換、物流交換、文化交換,使之成為未來城市的一個活力點。
根據功能定位,CEC可分為片區級和街區級。片區級CEC一般設置在組團外圍,而街區級CEC則靠近市里,并通過不同標準的停車收費政策,對車輛停放位置予以調節。“片區級實行低廉的停車收費政策,街區級則提高停車收費標準,以此吸引小汽車進入更外圍的片區級CEC,而減少小汽車在街區級CEC的頻繁使用和長時間停放?!睆埜€說。
打造高品質慢行系統示范,讓綠色出行成為時尚
今年以來,生活在雄安新區容城縣城的人們早晚有了一個健身的好去處,那就是截洪渠景觀綠道,它在容城縣奧威路和榮烏高速之間。晨有朝陽,晚有月光,從或疏或密的樹葉間灑落,靜謐宜人。
這條路從奧威路西頭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全長5600多米,是一條慢行專用路。從容城縣城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無論是上班還是去辦事,騎自行車都會非常愜意。
“去市民服務中心辦事,我常常選擇將車開到P1停車場附近,找輛共享單車騎行幾公里到達市民服務中心,晚上也經常來這條慢跑道跑幾公里,感覺特別放松?!睆暮悂淼饺莩菑氖挛幕瘋髅焦ぷ鞯钠脚空f。
這條路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南側穿過,市民服務中心西側新修建的園林也成為人們早晚游憩的場所。圍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高品質綠色出行的雛形已經形成。
毫無疑問,綠色出行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著力點,而建設以“自行車+步行”為代表的慢行系統,并提高其品質,乃是發力的方向。
“打造高品質慢行系統,尤其要注重提高其吸引力,才能凝聚更多的人,從而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選擇?!睆埜€表示,要在這樣的區域建立便民設施,在局部擴大的空間設置特色廣場,引入淀泊文化元素等,從而提升慢行系統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容城縣小白塔村的王先生對綠色出行充滿期待。離他家不遠就是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西側、正對著5號門的小公園,增強慢行系統連續性和舒適性,是他期待的效果。
“我們考慮在片區級CEC、市民服務中心周邊等進行綠道連續性局部改造。在截洪渠景觀綠道上研究適當設置遮陽避雨棚及便民服務裝置,提高慢行綠道在不同天氣的適應性?!苯煌▽0嘞嚓P負責人表示。
“新區在精心打造高品質慢行系統的同時,還將建立服務優質、形式多樣的新型公交‘綠色出行快系統’?!毙郯步煌üぷ鲗0嘞嚓P負責人表示,提高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新區在綠色出行方面將快慢并舉。
車路協同,實現示范區車輛100%網聯
雄安新區綠色智能交通示范項目將率先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開展,探索新區綠色智慧交通出行和交通管理新模式。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P1停車場,人們會經常看到一輛藍頂白車身的大巴車停在那里充電,所不同的是,有一個四方狀的充電弓伸到它的頂部,據稱這輛車在乘客上下車的1分鐘時間內所充電量,可以行駛6至10公里。這是一輛需求響應型公交車,配備智能調度、危險氣體檢測報警、司機危險行為監測、360度環視等功能,有趣的是,還具有方便老人和殘疾人朋友上下車的側傾功能,可謂滿車都是智能。
“開發需求響應型公交系統,是雄安交通先行示范區的一大亮點,是為了推行需求即時響應、一人一座、免換乘的高品質公交服務系統。”交通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開發需求響應型公交平臺,打造動態響應需求、動態智能生成線路、動態自動調度的公交系統。
“以需求響應型公交為基本模式的新型公交運營體系,是雄安新區綠色智能交通示范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工程師王驍雄在交通工作專班主要負責智能信息化模塊。7月16日,在市民服務中心F棟辦公室,王驍雄指著電腦屏幕上的“車路云一體化平臺”告訴記者,通過路智能提升車智能,實現車、路、云一體化,最終提升車的自動駕駛水平。
王驍雄表示,車是指具有網聯化功能的智能汽車;路則指包括建有支持車路、路云通訊的智能路側傳感設備的數字化智能信息道路;云指具有統一的車云、路云接入標準,能夠實時分析、計算、處理路側、車輛上報的信息,統籌協調、決策、控制路面交通的車路協同平臺。
通過對示范區開展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包括建立車路協同平臺、示范區道路基礎設施智慧化升級改造、示范車輛網聯化改造,可實現示范區車輛100%網聯,搭建車路協同示范基礎環境,支撐各類車路協同應用示范,從而打造全球領先的車路協同、無人駕駛及車聯網示范區。(記者 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