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老師,祝您教師節快樂!”來自雄安新區雄縣朱各莊鎮中學的幾名學生在9月6日開學那天,把親手繪制的節日賀卡送給了他們的英語老師郝海花。看著學生們一張張純真可愛的笑臉,郝海花的眼眶濕潤了。
郝海花在講課。劉向陽 攝
郝海花今年50歲,是一名英語老師,在朱各莊鎮中學執教29年。29年來,她扎根農村、執著堅守,將自己的青春都奉獻在了農村的教育事業上。
立志成為人民教師 條件困苦依舊堅守
由于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郝海花對農村生活的艱辛有著深刻的感悟,也知道那個時候村民們都不重視教育。正因為這樣的感悟,郝海花立志要做一名扎根農村的人民教師,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盡管因為家庭經濟的原因,郝海花未能考取大學,但一年之后的1990年,她通過縣里的考試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執教的學校就在自己的家鄉朱各莊鎮。最初的那幾年,郝海花遇到的困難是一個接一個。學校離家有三公里,路還都是土路。她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學校一身土,回了家還是一身土。當時學校的條件也差,冬天沒有暖氣,只有土爐子,教室里是又冷煙塵又多。“為了暖和點我把磚塊放在爐火邊烤著,等熱了拿到椅子上,鋪個小棉墊坐著,但還是凍得直哆嗦,如今手上還有凍瘡的痕跡。”郝海花說。
郝海花在講課。劉向陽 攝
作為民辦教師,郝海花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00元。那個時候有的民辦教師會辭職去縣城的塑料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有朋友勸過郝海花,她心里也動搖過、彷徨過,但是一想到離開學校,一想到教室里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郝海花沒有選擇離開,依然堅守在教師的崗位上。
苦練英語基本功 五年基本沒看過電視
郝海花的強項是語文,但僅僅教了一年,就改去教了英語。因為學校英語老師特別少,很多班都沒有英語課,為此,郝海花毅然擔起了這份責任。
“轉型”并不簡單,郝海花當時只有一些高中英語的基礎,底子薄,也沒有培訓經歷。為了提高個人的英語能力,她買了一臺錄音機練發音,課間練、上下班的路上練,傍晚回家后還邊聽邊做筆記,一學就是一晚上。五年間,她基本沒看過電視。
為了在英語教學上有所提高,郝海花專門到保定市教師進修學院學習,參加全國自學考試,攻讀英語專業本科學歷,每個星期天、每個節假日她都要去縣里學習,從不遲到、曠課。通過五年的努力,她順利拿到了畢業證。
?
郝海花在批改作業。劉向陽 攝
農村學生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老大難問題,學習興趣低、應用場景少、發音不準確,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學生們的英語成績。
為了豐富英語教學,郝海花不斷鉆研,給學生們創設更多的語言環境,并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她自制了很多教具,從每個英文字母教起,逐詞逐句去啟發學生,最終收到了良好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去了,學生的成績也在縣里名列前茅。
郝海花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寫成論文并在《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今日英語》《河北教育實踐與研究》等刊物上發表。2008年,郝海花的論文《營造參與環境,讓英語課動起來》榮獲中國基礎教育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獎;她主持完成的課題《初中英語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獲得市級表彰。
無私奉獻傾注愛心 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家
29年的執教生涯里,郝海花當了20年的班主任。她帶過的班級,班風正、成績優,自己也因為出色的教學成績而多次得到表彰。
每個早晨,她都會陪伴著學生們一起晨讀;每個午后,當別人伏案休憩時,她都在寫“教學心德與體會”;每個下午,當很多同事已經回家,她還在輔導學生;每個夜晚,當別人喝茶看電視時,她仍在精心備課,只為了第二天能讓學生們有一節喜愛的英語課……
郝海花在輔導學生學習。劉向陽 攝
29年間,她始終保持著一顆仁愛之心,春風化雨,待學生視如己出。不管學生是不是調皮、逃課、不聽管教,她都不會打罵、體罰,而是通過談心、家訪,找到學生排斥學習的原因,耐心進行引導,讓他們愛上學習。
2013年,郝海花正在教初中三年級,班里一名李姓女生因為母親去世、父親因病癱瘓在床而備受打擊,想要輟學。郝海花得知后立即騎著自行車進行家訪,并帶去了學習用品和新衣服,鼓勵這名女生重新回到學校。郝海花的一片愛心感動了這名女生,最終李姓女生順利完成學業,成功考取大學。
秉承著這樣的愛心,郝海花的家訪足跡遍布了朱各莊的每一個角落,對學生們的情況了如指掌。29年如一日,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讓她不畏困難、始終堅守在一線,從而譜寫了動人的贊歌,而一項又一項的榮譽,就是功勞簿,記錄著郝海花執教生涯的一點一滴。(見習記者 劉師豪 通訊員 劉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