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專家認為——
新一代人工智能“智”領生活
10月12日,以“AI賦能 智領生活”為主題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在石家莊舉行,與會學者與企業家圍繞類腦計算、工業大數據、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前沿話題展開研討。
何為新一代人工智能?賽迪研究院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楊春立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是數據智能新時代下的人工智能。
“你們猜,我今年多少歲?”在主旨演講環節,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全球著名超級計算機專家陳世卿一上臺,就向觀眾發問。這位白發老人在表明自己75歲后,得意地說:“我有一個比較年輕的大腦,大腦年齡只有36歲。”
他說的這個“大腦”,是第三腦。隨著認知科學與信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融合,互聯網逐漸演化成一個類腦結構對人類大數據進行儲存和處理,形成人類大腦。同時會出現個人或組織專用的數據儲存和處理服務,就是個人和組織的第三腦。
陳世卿介紹,第三腦技術可以改善人類生態,讓人類優化知識體系,幫助人類吸取知識精華,提高學習速度,持續智力創新,重新煥發青春,甚至還可以提早發現老年癡呆。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智能傳感領域專家高碩深表認同。他表示,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正在更多更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高碩認為,在未來,人們穿著的衣服、鞋子,可穿戴的每一樣東西都將會有數據采集和分析,對人體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如使用手機時,根據用戶點擊屏幕的速度和力度,可分析判斷用戶的情緒狀態及健康狀況。一雙智能鞋,可根據足力壓力的實時采集監測分析,篩查帕金森、阿爾茲海默癥、抑郁癥等與神經、肢體相關的疾病,判斷人體健康情況。
人工智能+醫療,已被百度智慧醫療成功落地。該公司總經理黃艷談道,針對目前“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醫療資源結構性失衡問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基層醫療迎來變化和提升。
一名專業眼科醫生,可能面臨著2萬名眼底疾病患者的診療需求。而借助于該公司的智能眼底篩查系統,無需聯網運行,支持多種設備,10秒就可給出權威的篩查結果,患者無需再涌向三甲醫院。黃艷說,公司的基層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可輔助基層醫生降低誤診漏診風險,提高治療水平,已服務16個省份數萬名醫生,緩解基層醫療資源閑置問題。
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主任趙曉芳、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彭秀東等也分別就人工智能技術和發展發表了真知灼見。
與會專家認為,我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正在快速發展,以人工智能新興技術為基礎的 ICT核心技術體系加速重構,人工智能市場潛在紅利快速釋放,不斷驅動社會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記者 米彥澤 解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