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進入三審
京津冀機動車污染檢測信息應互聯互通
11月25日,會議對《河北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進行三審。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修改后的條例草案突出了對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的防治,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強化法律責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監測方式應采取聯合監測
條例草案規定,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要求開展聯防聯治。
有委員表示,在執法檢查中發現,有的現場監測是公安交警和環保部門聯合監測,有的只有交警在監測,還有的現場監測人員沒有掌握正確監測方法,導致監測流于形式。他們建議,應對重型機動車現場監測點的監測方式方法進行規范,采取聯合監測。
楊智明委員建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三地要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在污染檢測、環境預警、流量控制、安全運營等方面實現信息互聯互通。
列席會議的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祝曉光表示贊同,“非道路移動機械、機動車維修和檢測信息特別是違法信息,不能僅僅與交通主管部門聯網,還要與公安交管部門聯網,因為環保部門沒有上路執法權。”
應明確過境違法車輛處罰主體
過境車輛管理,是各地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普遍難題。
列席會議的省人大代表高峰建議,對于過境的外省車輛和省市交接的車輛如何治理,條例應加以規范。
“車輛是移動的,京津車輛在河北省境內違法,或者河北省車輛在京津違法,可能剛剛監測到,瞬間就已進入到其他行政區域。”祝曉光建議,處理京津冀三個不同行政區劃車輛違法問題,要明確處罰主體,確定由誰處罰,既不能重復處罰,更不能漏罰。
張力紅委員建議,加強對機動車所有人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在信用管理方面,不僅要將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相關違法行為及行政處罰結果納入社會信用信息平臺,更要將在機動車使用和排放檢驗、維修中弄虛作假的機動車所有人納入失信名單。”
劉廣海委員認為,有些車被淘汰后并沒有完全報廢,只不過轉移了使用空間,比如到鄉村去使用了。他建議,加強源頭治理,應建立完善淘汰機制,抓好報廢車輛監管。(記者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