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10日從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了解到,國家環境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污染過程的預報準確率已達到100%,為大氣污染防治、打贏藍天保衛戰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陳善榮介紹,目前,中國環境空氣監測網的監測站點已超過5000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監測網絡。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從“測得出”、“測得準”,正在向“測定精”的方向推進。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同時承擔著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預測預報的中心職責,負責區域空氣質量形勢預報、重污染過程預報以及重點區域預報信息發布等,及時為社會公眾提供預報信息服務,為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首席預報員汪巍介紹,從2013年到2018年,京津冀13個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重污染天數也有了顯著下降。這個現象一方面與產業結構轉型、能源轉換、長期的環保措施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在重污染天氣來臨之前發布預警信息,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息息相關。
汪巍說,空氣質量改善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減排因素,一個是氣象條件。“人努力和天幫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他舉例說,2019年11月份與2018年11月份的空氣質量相比有著明顯的改善,從分析來看,氣象條件的改善幅度僅為17%左右,但實際上我們京津冀及周邊“2+24”個城市的PM2.5的下降程度達到了29%。即氣象條件的改善程度明顯小于空氣質量改善的程度。“所以說整個區域的空氣質量改善,既有天幫忙的因素,但是人努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記者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