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輝
他出生于白洋淀,從小學習書法,讀著孫犁先生的作品長大;他參軍后筆耕不輟,作品頻出、屢屢獲獎;他曾任三亞市作家協會主席,現就職于海南省作家協會。春節前夕,記者采訪了雄安新區安新籍軍旅作家、書法家韓亞輝。
記者:離開家鄉20多年了,你對家鄉還有哪些記憶、留戀或期待?
韓亞輝:家鄉是一個人的根。我出生在安新縣同口鎮。這是一個有歷史記載的古鎮。小鎮民風淳樸,禮教有傳。一代文學宗師孫犁先生就曾在我們村教書。現在的白洋淀文學流派,都是讀著孫老的書成長的。當年的同口中學也曾是民國時期河北重點學校。文化氛圍在鄉里也是濃厚的。
童年的樂趣很多。那時候,天是藍的,云是白的,淀水是清的。我們去淀里游泳,搭小埝淘魚掏螃蟹,下小婁摸小蝦,到地里刨地犁、踩藕。大人們把蘆葦打上來,小孩子看葦捉迷藏。冬天釘做冰床子在凌上比賽……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是我成長中最美好的記憶。父母下地干活,我在家幫忙劈葦、碾葦、摔高粱、剝棒子、泡麻等。記憶很珍貴,也很留戀。
如今的家鄉已是雄安新區。我期盼著家鄉的建設發展一天比一天好,那將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現代新城。
記者:你是如何成為一位軍旅作家的?
韓亞輝:我在安新一中上學時,就開始在國內文學報刊發表作品,成為當時全國校園文學中小有名氣的人物,還擔任白洋淀文學社的社長和《雁翎》小刊的總編。由于種種原因,我大學沒能上。命運安排,海軍來人特招文藝兵,當場讓我寫詩寫書法。就這樣,我參軍了。到了部隊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讓干啥就干啥。
我在部隊出過黑板報、放電影,寫畫過電影海報,后來在新聞報道組工作。期間,登艦艇、跑連隊、上高山、下海島,在茫茫的大海上,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在火熱的連隊中,在遙遠的西沙小島上,我采訪了很多的人和事,發表了上千篇新聞稿件,也積攢了大量一手素材。雖然新聞和文學是兩個不同的行當,但素材是可以通用的。一顆詩心在天涯,我當兵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三亞市作家協會。我在北京《人民海軍報》做過實習編輯,編過《海軍文藝》雜志,在軍內外報刊雜志發表作品成為我的工作任務。2013年、2015年,我先后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文學系學習。這期間,我的《我在海上》長詩獲得了解放軍文藝的優秀獎;詩歌《一只海鷗飛在浪尖上》在全軍的網絡文學大賽上斬獲一等獎;創作的歌詞《祖國是一把火炬》也獲得全軍文藝匯演創作一等獎。
記者:一個人寫字,也是在寫人生,你是何時開始練習書法的?
韓亞輝:我從4歲就跟三爺韓鐵良學習書法。在安新一中讀書后,經常跑縣文聯,熱衷文化活動。記得是1986年,安新廣播站播過一篇廣播稿《安新一中學生韓亞輝春節為鄉親義務寫春聯近千副》,這件事我至今記憶猶新。
寫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勤于揣摩、刻苦練習。一路走來,筆耕不輟,有失有得。剛參軍后,我沒時間練書法,只在春節為基層部隊和機關的同事們寫寫春聯。2000年后,我在機關專職從事文化工作,開始苦練書法。當年,三亞市組建書法研究院,我被推舉為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那時逼著自己要學深悟透弄懂,追求所謂的“官止神行”的境界。我一直秉承兩個理念,一是守正創新,努力踐行,把字寫到法度中來,讓字美起來;創新就是與時俱進,要有時代的影子。二是多做公益。在海南的這些年,我也被稱為“愛心”書法家。前些天,我還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的“同心同書祖國好”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元旦當天,我被邀請參加了海南書畫藝術網的惠民揮春活動。藝術為人民,藝術的價值就在人民群眾之中。所以,在黑白之間,蘊藏著亙古情懷,也書寫著人格魅力,書寫著一個舞文弄墨者的人生價值。
記者:未來你在創作上還有何計劃或者期待?
韓亞輝:我到海南省作家協會任職后,首要的是把分內工作做好。說道創作,我一直思考如何把個人的文學創作與書法結合起來。這需要用心去探索和實踐。
今年,我要出版一本詩集《夢的天空有色彩》,還要創作一些有關雄安的作品。我非常關注家鄉文朋詩友們的創作,希望他們多創作些謳歌雄安建設發展的好作品,也希望“未來之城”明天會更加美好。(記者 王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