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白洋淀水天旅行社導游員
首屆雄安導游大賽十佳導游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南有西湖,北有白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白洋淀,我是導游趙艷。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的中心位置,是大清河水系中重要的水量調(diào)節(jié)樞紐,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素有“華北明珠”之稱。白洋淀總面積360平方公里左右,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作為華北最大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被譽為“華北之腎”。
白洋淀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百里葦海,碧波蕩漾,水葦相映,風景如畫。既有浩浩蕩蕩的雄渾,又有水陸相間的靈秀。
白洋淀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天蘆筍破土,以紫綻綠,生機盎然;夏天蘆蕩茫茫,碧波翻滾,十分壯觀;秋季蘆花飄絮,紛紛揚揚;冬季蘆葦蓋雪,金白輝映,天開圖景。
白洋淀是國內(nèi)蘆葦?shù)闹匾a(chǎn)地,有“蘆葦之鄉(xiāng),甲于河北”的說法。并以皮白質(zhì)優(yōu),數(shù)量龐大而享譽全國。但它生于何時,沒有早期文字記載。在20世紀80年代,趙北口出土的蘆葦化石,證明在遠古時期,蘆葦就在白洋淀安了家。
白洋淀蘆葦屬于北方沼澤葦,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為根、徑、葉、種子。成熟的蘆葦?shù)母叨仍?到4米之間,直徑約有1厘米左右,大概有20片葉子,呈披針狀生長。每年九月份是蘆葦開花的季節(jié),花絮滿天飛舞,像蒙蒙的細雪,特別好看。古代曾有詩是這樣贊頌蘆花的:“蒼茫沙嘴鷺鷥眠,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經(jīng)雨后,一蓬煙火飯漁船。”
“葦是搖錢樹,淀是聚寶盆。”這是白洋淀的一句俗話。另外還有“一根蘆葦,一根金條”的說法。蘆葦渾身都是寶,葦絮可以用來填充枕頭,葦穗可以用來做掃帚,鮮嫩的蘆根可以用來熬湯、釀酒,老蘆根也可以用來入藥。蘆葦本身還含有大量的纖維,可以用來造紙織布。蘆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環(huán)境。蘆葦有強大的地下莖和密集的地上植株,是天然的功能較強的過濾器,這是一般農(nóng)作物和水生植物無法相比的。蘆葦?shù)那o主要用于造紙,不參與食物鏈,所以蘆葦對水質(zhì)凈化,減少環(huán)境污染,增強濕地生態(tài)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蘆葦是白洋淀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經(jīng)濟價值頗高,有“鐵桿莊稼,寸葦寸金”之說。人們主要用蘆葦加工葦席,蘆葦工藝也是華夏一絕。對于白洋淀人來說,蘆葦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經(jīng)濟基礎,更是他們編織美好生活的珍貴資源。“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葦眉子。葦眉子又細又長,在她懷里跳躍著”,這是孫犁先生《荷花淀》里描寫的白洋淀水鄉(xiāng)婦女編葦席的情景。白洋淀的女人,幾乎是人人會編葦席。白洋淀葦編是淀區(qū)世代傳承的古老手藝。1981年,在白洋淀附近,容城的上坡遺址的商代文化層中就發(fā)現(xiàn)了葦席的痕跡,說明遠在3000年前,白洋淀人就開始編織蘆葦了。勤勞智慧的白洋淀人,在世代葦編過程中,傳承中華文化,發(fā)展編織技藝,從做工到樣式不斷創(chuàng)新,用途分為炕席、囤席、包裝席,從審美藝術來說,有平紋、彩紋、回紋、桌面紋、人字紋等。在歷史長河中,蘆葦是白洋淀的原鄉(xiāng)記憶,亦是幾代人難忘的鄉(xiāng)愁。
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家編席忙的場景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而近年來蘆葦工藝畫逐漸活躍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蘆葦畫選用純天然的蘆葦,從選材到制作都是非常講究的。白洋淀里有上萬畝蘆葦,分為九個不同的品種,但能用于蘆葦工藝畫的是少之又少。匠人們把蘆葦采摘回來后,首先將蘆葦徹底曬干,選擇出粗度適中的蘆葦,去掉葦皮,剪掉葦節(jié),把潔白光滑的蘆葦段浸入清水中泡軟,再用刀子在中間剖開,燙平邊緣進行修飾待用。加工好的蘆葦片經(jīng)過修剪、粘貼、燙染、繪制、拼貼和裝裱等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保持傳統(tǒng)手工制作,除了蘆葦本身的顏色,其它均是用電烙筆熨燙上色,不用任何化工染料,被譽為“綠色藝術品”。白洋淀編織和蘆葦工藝畫可以說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藝術,自然古樸,具有白洋淀水鄉(xiāng)風情,記錄了白洋淀的滄桑,守住了白洋淀人的記憶。2009年,安新縣圈頭村的葦編藝術和白洋淀的蘆葦工藝畫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隨著雄安新區(qū)的設立,這些田埂里的藝術活了起來,隨著一個清新明亮的“千秋之城”的建立,他們也將隨著白洋淀的鄉(xiāng)愁,向未來走去。
本欄目由
河北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
中國雄安官網(wǎng)聯(lián)合打造
敬請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