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下馬圈鄉(xiāng)幸福互助院內(nèi),老人們正在樹下乘涼、打牌。河北日報記者李艷紅 攝
尚義縣下馬圈鄉(xiāng)幸福互助院,位于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下馬圈村西頭,2018年下半年建成,搬遷入住的對象是全鄉(xiāng)雙低保戶、五保戶、特困戶、殘疾人中的無房戶或危房戶。目前116戶居民住在這里安享晚年。
“住上這房樂顛兒了”
街道寬闊平整,屋舍整齊嶄新。6月14日,互助院里一派祥和安寧。
下午兩點半,69歲的馬濟新和老伴午睡了一小會兒,起來后,老馬就出去了。
“大中午的他這是去哪兒了?”互助院院長楊春光進來問道。
“去公廁了。”老伴楊鳳枝說。
“咋家里有衛(wèi)生間,還大老遠(yuǎn)跑去上公廁?”
楊鳳枝“咯咯”笑起來。“哎,老馬舍不得用家里的馬桶。”
馬濟新是下馬圈村人,搬來幸福互助院前,一直住在村里弟弟的兩間破土房里。房屋前面一根柱子,后面一根柱子,一到夏季下雨天就擔(dān)驚受怕,就怕哪天塌了把人砸里頭。
“哎,那可是受了苦了呀!”楊鳳枝紅了眼圈。
說著,馬濟新從外頭回來了。他靦腆地笑了笑,在門口窗臺下,俯身換了鞋才進來。
這個時候,筆者看見,在老馬家光亮潔白的地板上,老馬和老伴都穿著干凈的拖鞋。
“做夢也想不到能住進這么好的房。你說說這個干凈呀,屋里屋外一點泥土都看不著。冬天夏天,做飯洗菜、洗臉都有熱水,別提多方便了。”楊鳳枝湊近筆者說。
老馬在互助院的家并不大,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一個小院,但衛(wèi)生間、廚房,熱水器、暖氣、電視機,該有的全都有。
“說說這房住得咋樣?”楊春光問他。
這時候,老馬又笑了,黝黑的臉上露出一排大白牙,“哎,沒得說,住上這房樂顛兒了!”
“幾天不洗澡,刺撓得不行”
下午三點鐘,午休過后,互助院的院民們?nèi)齼蓛啥汲鰜砹恕S械娜チ嘶顒邮遥械脑趬恰涫a下乘涼,好幾撮人。
在西區(qū)三排墻角下的陰涼處,董新、劉寶山、秦起英六七個老頭在閑聊。
“你說那以前常年不洗澡咋過的?現(xiàn)在幾天不洗澡,刺撓得不行。”64歲的董新說。
“嗨,習(xí)慣了唄。那過去常年不洗澡的人有的是。”劉寶山笑笑說。
“那會兒下地干活臟了,就燒上一盆水,擦一擦。洗澡?什么時候出個門子,去城里說不定能洗上一回。”
董新說完,眾人哈哈笑了起來。
下馬圈鄉(xiāng)幸福互助院建設(shè)初始,鄉(xiāng)政府聯(lián)系愛心企業(yè)為全院捐贈了熱水器和電視機。因此,互助院里熱水器是標(biāo)配。
水費不用花錢,互助院的院民們大部分人都養(yǎng)成了愛洗澡的習(xí)慣,三五天洗個澡成了日常。
“我們現(xiàn)在跟那些‘城里人’沒兩樣。”秦起英咧嘴笑著說。
這里不光有幸福,還有互助
下午三點多,住在七排四號75歲的曹福拄著拐杖從屋里挪動出來了。他一邊走,旁邊還有一位老人攙扶著。
曹福是互助院里幾位特殊院民之一。他是五保戶,來之前,在村里住的是舊窯洞。筆者曾去過尚義縣下馬圈鄉(xiāng)陽高窯村曹福居住的老窯洞,普通的院落里,黃色的土崖上分別嵌著一扇窗戶和一扇門,狹小的空間內(nèi)堆著一些雜亂的家什。對曹福來講,搬進幸福互助院真是邁進了新時代。
曹福生活能力差,周圍的鄰居們沒少照應(yīng)他。
“給他拖拖地,幫他做點飯,我洗衣服的時候,順帶給他也洗幾件。”董新說。
今年3月的一天,董新早晨起來后往曹福那屋瞅了瞅,看見他窗簾拉著。他邊喊著“老曹”,邊往他那屋走。到屋里后,才發(fā)現(xiàn)曹福躺在炕上,動彈不得。
曹福被診斷為腦梗,住了兩個多月醫(yī)院才好起來。
“你說,這要是在村里,誰能發(fā)現(xiàn)呢?”董新說。
“就是呀!曾經(jīng)村里有孤寡老人,死了好幾天都沒人知道。”劉寶山說。
不僅僅是老人之間有照應(yīng),互助院還有專門的管理機構(gòu),院長是鄉(xiāng)政府專門派過來的。
“兒女都離得遠(yuǎn),一年到頭來不了一次。住在互助院,有啥事兒就找院長去解決。互助院就是我們的家,院長就是我們的大管家。”老人薛芝旺高興地說。
長期以來,張家口尤其是壩上地區(qū),全市農(nóng)村留守老人多達(dá)22萬余人。張家口市采取“集中居住、分戶生活、院民自治、互助養(yǎng)老”模式推進“幸福互助院”建設(shè)。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互助院”299所,入住4600余人。(河北日報記者李艷紅 通訊員張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