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制作完成的趙北口熏魚。韓冰 攝
位于白洋淀東岸的安新縣趙北口鎮,素有“北方水鄉”之稱,是一座千年古鎮。該鎮以“趙北”為名,便是取“燕南趙北”之意。
戰國時期,南易水自西向東穿越古鎮。當年燕莊王禮送齊桓公就是從這里跨過易水,沿著驛路一直到達后世聞名的“燕留城”。
東漢末年,袁紹討伐公孫瓚,主戰場就在趙北口附近。據《后漢書?公孫瓚傳》記載:“昔有童謠言: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公孫瓚聽信童謠,把軍隊屯扎在瀕臨易水的地方。
圖為熏魚店老板為客人挑選熏魚。韓冰 攝
北宋伐遼,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在趙北口屯兵筑堡。從此百年,這里便是宋遼爭戰的主要戰場。古易水河里,掩不盡的征人骨,流不盡的英雄血……
到了清代,自康熙始,趙北口一直作為清朝水圍的主要場所,并在此建有行宮一處。
千古風流,轉眼化為云煙。蓋世英雄,須臾逝于光陰。曾久負盛名的趙北口十二連橋,如今也只能在詩句中尋覓其蹤。
圖為熏魚店老板展示自家制作的熏魚。韓冰 攝
如今的趙北口,倒有一物還流傳于世,甚得人們喜愛,那便是趙北口熏魚。
今年42歲的張昆是趙北口當地一戶熏魚世家的傳人。張氏一家以打魚為生,每日三餐必有鮮魚。用水煮食用,但味道不好,且保留時間又短。經多年水上生活經驗和積累,開始嘗試用葦葉熏制鮮魚,慢慢摸索出來了熏魚的制作方法。
相傳乾隆皇帝也曾品嘗過張家的熏魚,并留下“十里香”的題字,現傳為熏魚美食老字號“食里香”,傳承人就是張昆。但時間久遠,這些傳說早已不可考證。
?
圖為熏魚老字號傳承人張昆將制作好的熏魚拿出售賣。韓冰 攝
不過,趙北口熏魚卻是滋味醇厚。其中,尤以熏泥鰍最為有名。泥鰍號稱水中人參,營養價值極為豐富。
據張昆介紹,趙北口的熏泥鰍個頭肥美,先以特殊手法洗凈,經過料鹽腌制,再上鍋蒸熟,最后用特殊的果木鋸末進行熏制,這個過程需要一天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咬一口熏泥鰍,表皮干爽,里面的肉質卻是鮮嫩無比,肥厚的油脂入口即化。鮮、咸、香多種滋味刺激著味蕾,令人回味無窮。
圖為熏魚老字號傳承人張昆將制作好的熏魚拿出售賣。韓冰 攝
吃熏泥鰍講究“橫拿豎咬”,沿著泥鰍的脊背將肉吃凈,然后沿著排刺吃肚子上的肉,如果泥鰍有籽,那便是意外的驚喜,無籽,便可將吃剩的骨頭棄之了,泥鰍的內臟不可食用。
據張昆介紹,熏魚的種類有很多,他們家作坊出產的熏魚便有20多種,如熏魴魚、羅菲魚、武昌魚、泥鰍、嘎魚、小白魚等。
品一口熏魚,觀一段歷史,閉上眼睛,曾經的古鎮在思緒中漸行漸遠……(文/崔濤 圖/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