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壯
他癡迷雕刻、木工,制作出來的木質家具遠近聞名;他勤勤懇懇,富有工匠精神,被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他樂善好施,長期全身心幫扶殘疾人,籌辦了殘疾人服務中心,像對待親人一樣照顧殘疾的鄉親。他就是雄縣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負責人孫福壯。
記者:請談談你的人生經歷。
孫福壯:我是雄縣米家務鎮米北莊村人。受父親影響,我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尤其癡迷雕刻、木工、彩繪這種傳統技藝。從小到大,我一共得到過3位師傅的教導。他們不光傳給我手藝,還教我怎么做人。2003年,我從保定美術中專畢業后,回到家鄉開始創業。起初經營殯葬用品,這也是我們鎮的特色產業。后來,我嘗試創辦了一個家具廠,但由于經驗不足、錢都打了水漂。經過4年的摸爬滾打,我終于把家具廠辦了起來。這2年,我又陸續開辦了壽盒廠、紅木家具雕刻藝術館,目前經營情況良好,我也被省文聯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木雕類)”。在事業不斷向好的同時,我開始幫扶當地身患殘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教給他們一些木工技藝,并提供工作崗位,發放工資。2018年起,我開始籌辦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接納遠近的殘疾人,讓他們能夠享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心靈的慰藉。
記者:你的3位師傅分別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孫福壯:我的第一位師傅叫劉金樹,從事家電維修。他不但手藝精湛,品行也非常好。由于他腿有殘疾,所以對村里其他的殘疾人總是格外關照,甚至都不要維修費。劉師傅經常教育我,做人要講誠信、心地善良,盡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些一直影響著我。
我的第二位師傅叫韓季林,他教我畫畫。在韓師傅的教導下,我的美術功底越來越扎實,后來順利考取了保定美術中專。
我的第三位師傅叫于寶進,是一位木工。他把自己的雕刻技藝全都教給了我。在于師傅的教導下,我不斷進步,也正是靠著這些技藝,家具廠才能重新開辦并堅持下去。
記者:除了開辦家具廠,你還創立了藝術館。請介紹一下藝術館的情況。
孫福壯:我是在2018年創辦的明清紅木家具雕刻藝術館。目前,藝術館有1600多平方米的展廳,2個傳習基地,集展覽、收藏、修復、雕刻為一體。這里不僅制作和展示家具成品,還挖掘培養雕刻藝術人才,現在已經培養了數十位家具制作、彩繪等方面的青年木工。在開展培訓的同時,我還無償教殘疾人家具打磨、拋光、制作等技藝,并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通過學習來獲得一定的收入。
記者: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想到要大力幫助殘疾人、貧困戶的?你都通過哪些形式來助殘?
孫福壯:受劉金樹師傅影響,我一直對殘疾人報以極大的同情心。在開辦明清紅木家具廠之后,我也有了能力去幫助他們。家具廠招收員工和學員都以殘疾人優先,現有員工里面有近一半都是殘疾人。我希望他們能夠通過學習更多的技能來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除了家具廠,我籌辦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起初是在雄縣昝崗鎮段崗小學東側租的場地,購置了殘疾人專用的康復器械、無障礙設施、書籍等。今年5月,我又把服務中心遷到了米家務鎮米南莊村。服務中心開辦之初,我先在網上發布了信息,幾年之內就有幾十位殘疾人的家人前來咨詢。最后我收了16人,有智障的,有腦癱的,還有小兒麻痹后遺癥的。為了幫我把服務中心辦好,我的妻子徐倩也留在服務中心,負責日間照料、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就業等工作。
記者:助殘的這幾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有怎樣的感悟?
孫福壯:在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有一名叫姚丹的婦女,今年34歲,因為遭遇家中煤氣罐爆炸,導致身體重度燒傷、面目全非,被定為二級肢體殘疾。曾經面目清秀的姚丹在出院之后性情大變,沉默寡言,極度自卑。一家3口的生活也因為這場意外難以為繼,僅靠國家救助和鄉鄰捐贈勉強維持。我得知她的情況后非常痛心,覺得必須要施以援手。經過我五次三番上門勸解開導,姚丹終于鼓起勇氣,重新面對生活,學習木工等技藝,很快就融入到了我們這個集體中,還成為了服務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員。
這幾年,我接觸了不少殘疾人,看到他們居無定所、衣衫襤褸、遭人白眼,心里無比煎熬。在我看來,他們盡管身有殘疾,但也應該過上正常的生活。劉師傅曾經的教導我一直銘記于心,所以我會一直把服務中心辦下去。
記者:未來對助殘事業還有哪些打算,對雄安新區有哪些期待?
孫福壯:我知道助殘的道路是漫長的,我所做的這些事情十分有限。“心靈的陽光”只是照射到周邊村鎮的數十名殘疾同胞身上。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殘疾人需要幫扶。今后,我會將陽光殘疾人服務中心一直辦下去,不僅是讓殘疾人做一些簡單的零活,爭取再讓他們學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手藝。同時,我們也會著重提高殘疾人的生活和社會交際能力,為他們融入社會打下基礎,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自強自立,甩掉自卑自棄的思想包袱。
我想,隨著新區大規模建設的不斷進行,各項保障也會隨之健全,讓當地的殘疾人都獲得更好的政策支持與照顧。同時,我希望社會各界人士也能積極投入到扶殘、助殘工作中,鼓勵廣大殘疾人自強自立,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決心。(記者 劉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