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3月11日,郭學銳(右)在AI+夢想空間實驗室上課。中新社記者韓冰 攝
“在雄安的3年,我感覺未來的中國基礎教育變革關鍵節點在縣城和農村。”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課程部主任郭學銳稱。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2018年3月,作為北京市教育援助雄安項目中首批援助辦學的4所學校之一,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派駐12名教師在雄安常態化工作,12名教師中有留學歸來的碩士、博士,有高等學府的客座教授,有北京市的骨干名師,還有各學科的專業達人。
讓雄安學生擁有國際視野
走進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與北京總校風格統一的校門、國際標準的籃球場、全新的人工草坪、AI+夢想空間實驗室,無不昭示著北京市教育援助為雄安新區帶來的“紅利”。
攝圖為3月11日,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中新社記者韓冰 攝
讓郭學銳感受最深的還是學生的改變。郭學銳稱,目前雄安新區的學生和北京學生相比,欠缺的是更為廣闊的視角和知識儲備。
為此,學校開辦了一系列名為“生態大課堂”的創新課程,讓學習環境不再拘泥于教室,可以在操場上、農場里甚至是公交車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的精氣神也發生變化。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擔當?!敖衲暌咔槠陂g,我們給學生設計了一堂‘人生大課’,讓學生描述他們眼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了解中國和世界的交流,思考作為一名中國小學生可以為全球抗疫工作做些什么?”郭學銳說。
據郭學銳介紹,學校曾邀請墨西哥駐華使館官員和墨西哥小學生走進雄安校區進行文化交流。支教教師還錄制了一系列介紹世界各國的“微課”,讓學生了解世界,擁有國際視野。
兩地教師“一起做事”的研修模式
離開北京,來到雄安住宿舍、吃食堂、過集體生活,劉霞感覺回到了大學時代。劉霞是北京師范大學碩士,也是上述12名教師之一。
攝圖為3月11日,劉霞老師正在進行授課。中新社記者韓冰 攝
劉霞說,她不在意支教生活上的改變,在意的是這里急需改變的教師觀念。
為全面提升雄安校區及周邊學校教師素養,該校成立“新時代教師研修工作站”。作為工作站負責人,劉霞通過研討、工作坊、講座、研課等方式,聚焦師生日常發生的教育事件開展行動研究。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種簡單的經驗傳輸,而是和雄安的教師一起做事,深度參與,共同成長?!眲⑾颊f,3年來兩地教師一起合作,跨學科形成了一些特色課程,比如音樂與體育融合,書法與中國古典詩詞融合,由兩名以上教師共同授課,研究問題的場所也不拘泥于教室,提升教師對跨學科概念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活力。
“北京支教教師是流水的兵,雄安本地的教師是鐵打的營盤,他們才是未來的希望。”劉霞說。
給管理團隊一個“腳手架”
“我們正在嘗試給雄安校區的日常管理建立一種機制,給管理團隊一個‘腳手架’,不管北京支教教師在不在雄安,學校管理都會良性運轉?!惫鶎W銳稱。
當日,郭學銳拿出一本《學校素描手冊》,上面明確了管理團隊的職責,并形成常態化機制。管理團隊通過參與教研活動、巡樓、觀課、數據分析、執教選修課等方式,提出相關建議,對學校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與創新。
郭學銳稱,以前學校的管理模式都是因人而異,今年他們嘗試做這樣一本手冊,指導管理團隊走進課堂,在思維上從管理轉為陪伴,了解學校、教學和教師。
郭學銳表示,三年來,他們輻射了周邊學校教師共同成長與發展,分批次培訓全縣小學管理團隊和優秀教師,加大了與農村學校互動的深度和力度,探索一種北京、縣城、農村學校共建共治共享的樣本。(中新社記者魯達、崔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