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地處地球一隅的雄安新區,始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好建設和生態兩條底線,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全力打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和“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奮力譜寫雄安新區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努力為地球添一抹亮眼雄安綠。
披綠41萬畝 千年秀林:雄安綠色名片
擘畫千年大計,“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筆。穿過林間小道,容城縣高小王村護林員高建勛照例一大早就來到“千年秀林”9號地塊1標段上班,防火巡查、整地除草、防治病蟲害……“每天都要巡護,大年初一都沒耽誤。”“千年秀林”造林區域過去很多地方是莊稼地,2017年11月13日,在雄縣縣城西側9號地塊,他們種下了“千年秀林”第一棵樹。自此,綠意開始迅速在雄安新區擴張。
航拍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霍少軒 攝
僅僅2020年一年,雄安新區重點建設了環淀綠化帶、南拒馬片林、安新片林帶、趙北口片林、劉李莊片林、大清河兩側廊道、唐河廊道等,完成10萬畝造林任務,栽植各類苗木280余萬株。目前,雄安新區造林面積已擴展至41萬畝,樹木達200多種,基本形成了“三帶、九片、多廊”的綠色空間骨架。未來,雄安新區綠地面積將達到近百萬畝,居民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
雄安新區“千年秀林”。資料圖
一園一景,林水相依。在容東片區北側,雄安郊野公園施工正忙。隨著一片片樹林的栽植、一個個場館的建設,這里將營造一個充滿自然野趣、休閑游憩,強調生態、自然、人文特色的生態空間。
綠色低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放眼新區,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普遍形態。
白洋淀夏日風光。資料圖
生態修復 華北明珠:泱泱碧水映雄安
春季的白洋淀,蘆葦泛綠,清風拂面、水鳥飛翔,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小時候的白洋淀回來了。”安新縣東淀頭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小峰是土生土長的淀區人。他發現,這幾年淀里的水越來越干凈,不僅看到了幾十年不見的鳑鲏魚,還吸引了天鵝、野鴨、鸕鶿等水鳥棲息。他期盼著白洋淀能早日重現小時候“抓魚摸蝦”的水鄉情景。
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就突出了白洋淀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被譽為“華北之腎”,是雄安新區建設發展的生命線。雄安新區設立后,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啟動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結合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難點,確定了入河入淀排污口整治攻堅、納污坑塘整治攻堅等六大專項攻堅任務。
白洋淀風光。資料圖
為不讓一滴污水進入白洋淀,雄安新區不遺余力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已整治“散亂污”企業13591家,整治完成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和5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規范整治規模化以上畜禽養殖場(小區)378家,其中取締關停342家,現有36家建成糞污綜合利用設施。
數據顯示,在2019年白洋淀水質由Ⅴ類好轉至Ⅳ類的基礎上,2020年白洋淀水質持續好轉,達到近十年來最好水平,湖心區水質為Ⅳ類,其中2、4、11、12四個月為Ⅲ類,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濃度23.7mg/L,同比下降9.5%,實現“全域Ⅳ類、局部Ⅲ”的目標。
《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今年4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從規劃與管控、環境污染治理、防洪與排澇、生態修復和保護等方面涉及共100條規定,對白洋淀及其流域作出了系統全面的規范,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最嚴厲的處罰依法保護白洋淀生態環境。
航拍白洋淀。資料圖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恢復淀泊水面,實施退耕還淀,淀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合理調控淀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米-7.0米。生態補水是白洋淀生態治理的重要措施,2019年,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主體完工,這是雄安新區設立后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至此,白洋淀多水源補水機制基本建成,引黃河水、引南水北調中線長江水、引水庫水、再生水等,成為白洋淀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在水利部門的支持下,雄安新區統籌利用各類水源,積極向白洋淀進行生態補水。2018年實施生態補水3.47億立方米,2019年實施生態補水4億立方米,2020年實施生態補水5.4億立方米,保障了“華北之腎”水量充盈。
“白洋淀水多了,水面變大了,具備了長時間大規模向下游補水的條件。”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2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達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狀態。去年3-6月,白洋淀通過棗林莊樞紐和十二孔閘大規模向下游生態補水,補水約60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下游沿線各地缺水現象,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
以淀興城、城淀共榮。在綠色發展理念之下,白洋淀迎來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眾多村民體驗到了生態福利。
綜合治理 雄安:做綠色“無廢城市”
2020年,雄安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73,同比下降8.90%;PM2.5濃度52μg/m3,同比下降7.14%,完成河北省定53μg/m3的目標任務,優良天數平均為226天,占比61.8%,同比增加29天,超額完成省定198天的目標任務。
2021年,雄安新區持續推進全域“無煤區”建設,計劃推進完成約2.2萬戶使用蘭炭取暖的氣代煤、電代煤改造工作;狠抓綠色施工體系建設,持續組織開展“鐵拳行動”,加強建設片區內部通行道路揚塵管控、渣土運輸車輛全密閉運輸,落實“六個百分百、兩個全覆蓋”措施,嚴禁沿途遺撒、帶泥上路;推進低排放控制區移動源污染防治,嚴格非道路移動機械和重型柴油車準入標準,強化在用車尾氣排放監管,堅決打擊黑加油站點和流動加油罐車,推動加油站油氣回收正常運行。
2020年,雄安新區推動將“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雄安新區)整體規劃,編制印發了《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和《2020年雄安新區“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目前,容東片區再生建材場一期移動式生產線已完成調試,開始進行試生產;雄縣龍灣鎮垃圾綜合處理設施一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預計2021年12月底建成;雄縣胡各莊開展“無廢鄉村”試點建設,探索積分制管理與提籃購物、垃圾分類、物品再利用等行為掛鉤,大力推動農村生活端固廢源頭減量。
綠色基底越來越實,一個清新明亮的生態空間格局正在雄安新區快速形成。(記者孫文賓、霍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