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的一天,孔碼村第一生產隊隊長馬書仿和第六生產隊隊長李福生在一起商討為社員增收、搞點副業的事宜。經兩個生產隊協商達成一致意見,決定雙方投資籌辦塑料印刷廠,馬書仿、李福生任廠長。征得上級同意后,利用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廠房改造、技術培訓等工作,順利地經營起孔碼村第一個塑料印刷廠。主要項目為手工裁料、絲網印刷、電烙鐵燙袋等,從天津紅旗塑料廠進單層膜進行加工生產。當時的工人都是生產隊年輕的姑娘,對塑料印花感到很新鮮、很好奇,因而工作積極性很高。
1972年,第二生產隊成立了孔碼塑料印刷二廠,孔祥方任廠長。1973年第三、第四、第五生產隊分別成立了孔碼村第三、第四、第五塑料廠,廠長分別為孔令純、甄萬順、王義田。至此,全村六個生產隊都有了各自的副業。當年只要正常經營,就有利潤,所以這些副業增加了社員收入,改善了生產生活。
孔碼塑料印刷廠廠部業務人員和第二車間工人合影(1977年)。
1975年,大隊核算。下半年,各生產隊副業由生產大隊統一管理,集中生產,稱孔碼塑料印刷廠 ,廠長甄萬順、李書仿、孔祥方、張硯耕,共有工人106人,成立了四個車間,一車間主任孔令剛、二車間主任孔令秋、三車間主任孔令純、四車間主任孔祥中。
1977年,廠里購進輥筒印刷機,擴大再生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培訓塑料印刷實用技術,人們對學習知識、鉆研技能的興趣逐漸濃厚,邊學邊干,很快掌握了技術技能和工作經驗,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當年,副業純收入就達51萬元,為生產大隊添置兩臺大型拖拉機,反哺農業,使土地耕種初步實現了機械化。因而,容城寶塔、雄縣亞古城等村多次到孔碼村學習印刷技術。
1979年,按照上級指示,孔碼村恢復了六個生產隊,生產隊又分別建立了塑料廠。一隊廠長王德沛,二隊廠長孔令花,三隊廠長孔令純,四隊廠長王殿軍,五隊廠長徐吉星,六隊廠長楊福定。
孔碼村塑料印刷廠第四車間工人合影(1977年2月份)。
1982年,個體經濟迅速發展,村里30%的戶都有業務人員跑塑料印刷活,在全縣及周邊縣小有名氣。
1983年上半年,由于各生產隊資金短缺,無力投資生產設備更新換代,致使副業的印刷技術陳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產狀態。
1988年,80%的戶都有了業務人員,奔赴全國各地簽訂塑料印刷業務。業務人員帶著塑料產品的樣本,到全國各地尋找用戶進行推銷。一旦簽訂合同后,再回到雄縣各生產、印刷廠家訂貨。
1990年至2000年,全村“個體經營、隨機聯合、抱團發展”式的塑料行業,搞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同時帶動了周邊村莊及雄縣的經濟發展,許多農戶蓋起了新房,購置了轎車,成為聞名的富裕村。
孔碼村的塑料經營模式,一是小打小鬧,二是中間商二傳手買賣,三是自身沒有技術保障及技術研發,不能開發新產品,四是雄縣逐步成立了多家塑料公司,擁有先進的機械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才,本村的塑料經營沒有了明顯的優勢,因而村內業務量逐漸減少,加之商戶外遷,使孔碼村塑料印刷行業走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