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6月12日電(記者黃海)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進一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近日,雄安新區舉辦第二期“精神譜系大講堂”,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為新區和雄安集團干部職工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樹軍出席活動,河北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局長邊建國主持。
雄安新區“精神譜系大講堂”現場。中國雄安官網記者劉東堯 攝
“1970年,我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完成;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當天上午,戚發軔院士以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為坐標,向100余名新區和雄安集團干部職工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戚發軔院士首先從“天”這一核心概念切入,詮釋“天”的傳統文化意蘊和現代科技內涵,指出與人類生活環境、國家主權疆域的聯系以及在擴大人類所需資源方面的重大意義。圍繞三種能力、三種資源、三個里程碑,戚發軔院士飽含深情地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熱情洋溢展望未來發展前景。6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取得輝煌成就、譜寫壯麗史詩的同時,幾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積淀形成“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航天精神,再一次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的重要論斷。講座最后,戚發軔院士結合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情況,與現場聽眾進行了互動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在作《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宣講報告。中國雄安官網記者劉東堯 攝
邊建國指出,戚發軔院士結合自身經歷,深入淺出地講解航天科技知識,深情講述中國航天事業和偉大航天精神,催人奮進、感人至深。六十余年來,以院士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懈追求中華兒女的“航天夢”;新時代,廣大雄安建設者滿懷信心、砥礪奮進,正在奮力追求“城市夢”。當前,雄安新區轉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與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時期,各項工作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作為雄安建設者,要自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自覺從百年黨史、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特別是“航天精神”中不斷汲取精神力量,發揚“風雨無阻、日夜兼程”的工作作風,不怕苦、不怕難、不怕累,真正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的內在動力和生動實踐,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雄安新區“精神譜系大講堂”現場。中國雄安官網記者劉東堯 攝
會后,大家紛紛表示,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建設者所面臨的挑戰和任務艱巨而光榮,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們愛國愛黨、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