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雄安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規劃(2021-2025年)》印發
明確雄安農業產業空間布局——一心引領、兩帶聯動、三區協調
為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雄安新區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8月6日,雄安新區印發《河北雄安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規劃(2021-2025年)》(簡稱《規劃》),提出將緊扣雄安新區國家使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加快農業產業提檔升級,以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為方向,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智慧農業創新樣板區、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際農業合作交流中樞。
《規劃》提出,到2025年,雄安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基本形成生產力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業態融合、產品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引擎。對于進度安排,《規劃》還明確,2021年為啟動產業結構實施期,2022-2024年為重點推進期,2025年為全面提升期。
《規劃》明確,綜合考慮新區區位交通、水土資源承載能力、農業產業基礎等因素,統籌區域資源、區域功能與農業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全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建“一心引領、兩帶聯動、三區協調”的空間布局。
一心,即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以起步區為核心,聚焦全國和全球頂尖農業科技人才和資源,引進一批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建成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智慧農業創新樣板區。兩帶,即沿津雄高速農產品物流配送帶和沿白洋淀流域綠色生態發展帶。三區,即統籌雄縣、容城縣和安新縣三縣農業產業基礎,協同推進雄安新區全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規劃》提出,立足新區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供給結構、生產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經營結構,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雄安新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著力點,調整優化供給結構。統籌推進種植業協調發展,構建產業特色鮮明、業態融合、產品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要開展關鍵技術模式攻關,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全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
以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為抓手,優化升級生產結構。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到2025年實現高標準農田面積達20萬畝,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到2025年實現小麥節水品種全覆蓋,新增高效節水面積1萬畝以上。推進農業生產數字化,提升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培優品種、提升品質、創建品牌”為抓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種培優、農產品品質提升以及農業品牌建設。
以“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為途徑,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做強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綠色高產基地。發展物流服務業,構建跨境電商物流服務體系。打造“農業+”模式,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集群集聚。
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目標,強化完善經營結構。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推廣產業聯盟或協會發展模式。提升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構建大數據平臺。
《規劃》還要求,圍繞新區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將實施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行動、農業融合發展創新樣板區建設行動、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行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建設行動、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行動五項重點行動。(記者苑立立)
相關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