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無人機航拍雄安宣武醫院主體項目。河北日報記者耿輝 攝
8月2日,隨著屋面澆筑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雄安宣武醫院主體結構封頂。
這是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三校一院”交鑰匙工程中體量最大的工程,也是雄安新區第一座大型三級甲等醫院。通過各參建單位系統、科學、精準謀劃實施,2023年,一所環境宜人、服務貼心、診療模式創新、就醫流程便捷的智慧型現代化醫院將在雄安新區建成投用。
有力促進京津冀醫療健康保障均衡發展
“真沒想到,我們家門口就要有北京的三甲醫院了,以后我們也能享有高水平的醫療資源了。”雄安新區容城縣大河鎮的居民何曉亮一天天看著雄安宣武醫院“長高”。作為當地居民代表,受施工單位北京建工邀請,8月2日,他來到現場見證這座民生工程建設的主體封頂儀式。
民生之要,醫養不可或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高標準的醫療設施是新區高質量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2017年8月17日,北京市與河北省共同簽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北京市以“交鑰匙”方式在雄安新區啟動“三校一院”項目建設,以實際行動支持北京教育、衛生優質資源落地雄安新區。
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是“三校一院”中規模體量最大的“一院”,由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導建設,北京宣武醫院提供辦醫支持,北京建工負責施工。項目2019年9月20日開工,占地面積13.17公頃,總建筑面積12.2萬平方米,包括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科研樓等。建成后將成為擁有600個床位的獨立運行三級甲等醫院,承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等多重任務,為雄安新區及周邊居民提供高水準、全方位的優質醫療服務,并輻射京津冀區域,助力京津冀醫療和健康保障均衡、協同發展。
受雄安新區和北京市共同委托,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將對雄安宣武醫院進行托管,為雄安新區提供優質服務。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醫院將建設集臨床服務、醫療教育、醫學科研和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醫療綜合體,最終成為健康中國建設實踐樣板區、醫學科技研發引領區、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創新示范區。同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組成部分,雄安宣武醫院承擔分流前往首都核心區就診患者的診治任務。醫院將延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理念,以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為特色,依托神經系統疾病疑難重癥診治、心血管疾病診療、腫瘤診療、康復治療、國際化臨床試驗學科優勢,針對特定疾病開展學科合作診療模式。
齊心協力打造精品工程,體現高品質建造匠心
京冀兩地調動優質團隊,攜手全力做好“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建設,齊心協力加快工程建設進度,高標準打造這座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生命之舟”,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標桿工程、廉潔工程,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雄安延伸。
“注重細節、嚴控質量,打造精品工程,體現一流水平。”在一幅效果圖上,北京建工集團雄安宣武醫院負責人趙育華介紹,該醫院項目整體建筑形態吸收了白洋淀獨有的萬畝淀泊、葦濠交錯的原始生態元素,采用條塊化設計,模擬白洋淀淀泊形態,將西北側規劃綠谷和水系的自然風貌隨地勢引入院區。
醫院建設精益求精,從每一根鋼筋到每一塊模板,再到每一寸混凝土,他們始終秉承工匠精神。在主體結構封頂的同時,憑借高質量建設,該項目獲得北京市建筑結構長城杯“金獎”,為打造“雄安質量”添磚加瓦。
讓美好藍圖成為現實,對于建設者來說是一場“大考”。醫療建筑向來都是功能分區復雜、內部結構多變,以高標準設計的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更是如此。
“項目頂板厚度是民用住宅樓的3到5倍,在地下還有地下結構長度超過260米的超長結構。另外,作為醫療建筑,為了確保最優的醫療設施布局、功能分布和就醫動線安排,項目的每個樓層結構都是不同的空間設計方案、不同的功能要求。”趙育華表示,主要用于內部空間分割的鋼混凝土柱多達447根,主體結構鋼骨柱有10余種不同的形式。
因為這種復雜的結構,一根柱子最多要與5道梁交叉,給澆筑帶來的困難可想而知。
“多難也不能圖省事,質量是第一位的,要確保每一根鋼筋都被混凝土包裹住。”趙育華說,他們創新采用分級澆筑技術,用20毫米代替50毫米型號的振搗棒,從各個方向、多角度振搗,確保混凝土的密度。
對項目技術負責人張宇來說,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堪稱“阻尼器博物館”。為了確保嚴格的抗震標準在不同空間區域落地,整個項目共用粘滯阻尼器90套、剪切型金屬阻尼器54套、U型金屬阻尼器36套,阻尼器安裝數之多、種類之龐雜堪稱空前,這對預埋精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結構封頂并不意味著“大考”的結束。作為按照綠色醫院建筑評價三星級標準規劃建設的高標準醫療機構,該項目在智能建筑、景觀、節能等施工項目外,還增加了醫用氣體、物流傳輸、凈化、防護、太陽能利用系統、污水處理排放、危險化學品廢棄物處置等21項專業系統。進入新的施工階段,所有這些都將成為項目團隊即將應對的新挑戰。
質量過硬理念已經深入每一個建設者內心。技術部門牽頭開展圖紙整理、深化和方案策劃,把控每一個細節。施工現場堅持優化管理,將進度和質量管控細化到每一組物料、每一道工序、每一名班組成員,確保施工生產效率始終高位運轉。
智慧工地,實現“指尖上的施工管理”
走進項目施工現場,真正看到“智慧工地”的模樣。所有焊工、塔吊司機等特殊工種人員的信息錄入到智慧建造系統,二維碼掃一掃,任何一名作業人員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以最前沿的智能建造技術助力工程建設。在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中,北京建工項目團隊引入基于BIM模型的4D、5D建設施工技術和基于數字平臺的智慧工地系統,通過實時采集的數據匯總和物聯網系統,建造起“虛擬醫院”,并打造出一整套可以完整、立體、統一指導施工流程操作的“指揮系統”。
“項目控制室裝置有2023倍變焦的高清攝像頭,這是項目內部的‘天眼’。”張宇表示,毫不夸張地說,它們甚至可以聚焦到500米外腳手架叢林中工人身上的安全帶搭扣上,實現“以天文標準掌控施工現場所有細節”,為項目施工中的管理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
在項目現場,施工機械不僅有“眼”,還有“嘴”。通過塔吊安裝的智慧監控系統,每個清早上工時段,通過指揮平臺,塔吊就能自動給管理人員“發送”一份前一天運轉情況的日志報告。通過智慧物料泵的應用,進入現場的建筑材料從過泵稱重、種類標注到單據表格打印等,這些傳統施工現場全程需要專人值守的材料入場驗收工作,均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材料可追溯、流程標準化。巡查現場時,管理人員只需在一個施工部位手機掃描構建二維碼,就可以直接調出包括該部位的3D模型、BIM信息、建造標準、材料來源以及與周邊關聯專業施工的相互關系,“指尖上的施工管理”正在這個工地成為現實。
目前,北京建工項目團隊在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施工中,共創新研發探索出智慧工地管理成果4項,獲評河北省創建智慧工地示范工程(三星級)。(記者張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