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雄安官網9月6日電(李元闖)當前,雄安新區20余萬建設大軍正夜以繼日、風雨無阻,穩步推進項目建設。一批又一批為“千年大計”默默奉獻的新區建設者正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與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開創新局面。本期我和雄安的故事主人公叫張江林,他是雄安新區啟動區NA9、NA11兩條主干路項目技術和質量管理主管副經理。作為新區建設者,張江林日復一日駐守在工地一線,在雄安工作的近500天里,工作實現了“零差錯”。
創新管理模式 工作流程“做減法”
張江林(右一)與同事討論項目進程。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在NA9、NA11兩條主干路項目施工現場,建設工作井然有序,物料堆放整整齊齊。“作為新區參建企業,要嚴格按照新區的管理標準進行現場管理。”張江林說,按照“三實三優”的管理要求,項目進場施工前,根據場地布置圖,對堆放物料的臨時建筑統籌規劃,把所有進場施工材料進行定品、定位、定量、定容,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細化了管理。
結合新區管理要求,張江林根據項目施工實際進行優化創新,與領導同事研討,制定出更適合項目的管理辦法,讓項目現場施工更方便、更有效率、更加便于管理。例如安裝固定圍擋將堆放區進行分割,根據項目實際進程,進行模板、方木、鋼筋等材料的堆放,改進實行分片管理,減少交叉作業,進一步提高工友操作的有效性。“分割堆放物料可以最大程度地便利工友施工,加快推進工程進度,讓現場施工有條不紊。”張江林說。
制度的建立需落實到現場,而讓每個人牢記制度是工作中的“難點”。為強化工地管理,張江林每天都會到項目現場溜達好幾圈,時刻提醒工友們注意工作細節,以保證工作無差錯。“有時候張經理挺‘煩’的,因為他總是在施工現場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要嚴格按照管理模式做。但也正是因為他不斷的提醒,我們的工作才更加規范。”項目現場建筑工人說。
強化科技應用 精細程度“做加法”
NA9、NA11兩條主干路項目作為啟動區主干路的重點項目,在科技創新應用上進行了BIM技術的應用推廣,為項目的快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保障。
BIM技術的應用,在新區的各個項目建設中都很常見,但是如何把理論上的技術真正運用到項目建設上是張江林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讓技術更快、更好落地,張江林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和同事一起研究,咨詢負責其他項目的朋友、技術人員、專家,經過一周的努力,終于制定出一套適合項目建設實際的技術方案。看著BIM技術成功落地,張江林的心里踏實了很多。
工作中的張江林。中國雄安官網牛思佳 攝
通俗地說,BIM就像一位精算師,可通過修改建筑模型,因地制宜協調各管線的空間位置,使眾多管線設備不掐架,還可精確統計出腳手架、模板、鋼筋等復雜工程的工程量,為成本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據。張江林介紹:“我們根據項目實際,進行案例分析,借鑒其他項目的經驗,充分利用BIM技術建立三維立體、多角度直觀的模型,檢查設計中存在的‘錯、缺、漏、碰’問題,直觀地對復雜工序進行分析,將預留預埋部位簡單化、透明化。根據問題提前模擬方案編制后的現場施工狀態,對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源、安全隱患提前排查,對專項方案的施工工序進行合理排布,保證了方案的專項性、合理性。另外,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采集大量現場圖片,加上從傾斜影像批量提取建筑紋理的方式,進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城市三維建模成本。”
堅定理想信念 做新區建設“螺絲釘”
“作為一名建設者,能夠親身參與新區的建設,能夠親眼見證未來之城在各方面發生的顯著變化,我覺得很榮幸。”張江林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扎實、細致、高效地完成工作,爭取做項目建設中的一顆“螺絲釘”,“擰”緊每一個細節,盡我所能為新區建設貢獻力量。
雄安新區每天都在“拔節生長”,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從以規劃為中心,到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未來之城日新月異。各片區重點項目持續推進,這座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托的未來之城已經緩緩向世人走來。
“未來之城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相信不久,一座全新的城市將矗立在人們面前。”張江林感慨地說,雄安新區項目建設工作的確苦,也累,但我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再苦再累,當看到工地日新月異,看到雄安這座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