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清早,一場綿綿秋雨過后,邯鄲市廣平縣李莊村66歲的李文章如往常一樣來到墓園,清掃落葉、修剪綠植、擦拭墓碑,精心守護著安葬在此的14位烈士英靈。6年來,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李文章在擦拭墓碑。長城網記者康紫祎 攝
“我扛過槍,打過仗,更懂得革命烈士為誰犧牲,每一位烈士都不該被遺忘,一天不來這里,總覺得缺點什么。”作為一名參加過邊境作戰的退伍老兵,李文章從小對革命先烈無比崇敬。
李文章祖祖輩輩生活的李莊村,有著光榮的紅色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700多人的小村有100多人參加抗日,14位烈士獻出了寶貴生命,當年的冀南軍區政治部特將該村命名為“群英莊”。
“我的三叔19歲就犧牲在戰場上,參軍前剛結婚,還沒有后人。”說起先烈的故事,革命烈屬李培勇停下手中的活,挺直微駝的背,激動地向記者講述那段烽火硝煙的歲月。
李培勇講述先烈的故事。長城網記者康紫祎 攝
李文章的父親李自香也是一名抗戰民兵,戰爭年代,父親被日軍抓捕后,受盡酷刑仍不屈服。“‘抗日戰爭灌辣湯,寧死不屈李自香’的英雄事跡至今還在流傳。”提起父親,李文章滿臉自豪。
受父親和村里革命烈士影響,經過炮火洗禮,懷著對革命先烈的緬懷,2009年李文章退休返鄉后,一直惦記為村里做點有意義的事。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他帶頭和村民籌集資金30多萬元修建了李莊村群英烈士紀念館,并將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全村14名烈士的革命事跡整理成冊,以供后人瞻仰和緬懷。
李文章和村民的這一義舉也引起了廣平縣委、縣政府的重視,2017年,經過積極調研和籌措,加上省級補助的80萬元資金共投資300多萬元,對紀念館實施行改擴建,在原址基礎上增加了烈士紀念碑、觀景石、亭臺等其他設施,紀念碑上所承載的烈士也由全村14位擴展到全鄉94位烈士。
李莊村群英紀念館。資料圖
與此同時,李文章號召村內7名退役老兵組成紅色老兵班,他被推選為“班長”。走進紀念館內,紅色老兵班的輪值表格外顯眼,“每天我們都約定好時間,一起過來看看這些烈士們。”
廣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王國瑞介紹,縣里對零散烈士墓實施一處一檔,在尊重烈屬意愿的前提下,簽訂保護管理協議書,對每一處設施責任到鄉鎮、到村、到人。
老兵們在紀念碑前莊嚴敬禮。長城網記者鄭可欣 攝
紀念館建成以來,前來參觀瞻仰的人絡繹不絕,紅色老兵班成了義務管護員和宣講員。李文章說,幾年來,他們義務宣講次數近三百場,“每講述一次革命先烈的故事,我都有新的感動。”
采訪臨近結束,老兵們在紀念碑前佇立良久,莊嚴敬禮,“陪伴身邊的英烈,我們會一直守下去!”李文章說。(長城網記者 蔡洪坡 康紫祎 鄭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