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津冀合作優勢互補,破解濱海稻區秸稈還田難題
機收稻秸稈全量還田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從省農科院獲悉,省農科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與天津農科院共同實施的“河北濱海稻區機收稻秸稈全量還田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目前已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
河北濱海稻區位于河北省東部沿海地區,是北方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水稻種植面積約為100萬畝,每年產生的水稻秸稈數量為70萬噸至80萬噸。近年來,造紙化利用和作為燃料利用途徑逐漸消失,大量秸稈被丟棄和焚燒,不僅造成大氣污染、影響美麗鄉村建設,還浪費資源。
從秸稈綜合利用的實際情況看,秸稈還田被認為是秸稈資源化利用最直接、最經濟、最生態的方式。但是,由于濱海地區冬春季溫度低,秸稈還田腐解慢,致使自然腐解期與水稻返青、分蘗期重疊,嚴重影響秧苗的生長。因此,秸稈還田一直難以被廣大種植戶接受。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河北省農科院濱海農業研究所與天津農科院2018年開始共同實施“河北濱海稻區機收稻秸稈全量還田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雙方分別在菌劑優化應用、還田技術和菌劑研發等方面發揮各自特長,優勢互補,研發了低溫稻稈腐解菌,能夠加速還田秸稈的腐解進程,使秸稈快速腐解期提前至水稻移栽前,移栽后進入緩慢腐解期,降低了對水稻分蘗的危害;創建了河北濱海稻區機收稻秸稈還田關鍵技術模式,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取得軟件著作權3項。
目前,上述技術成果在省農科院濱海農業綜合試驗站,曹妃甸區一農場、四農場等地示范應用20萬畝左右,生態和經濟效果明顯。此項技術成果有利于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應用前景廣闊。(記者 趙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