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保障母嬰安全,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健康權益,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制定了《河北省落實<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5年)>實施方案》,將在全省開展孕產期保健和助產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重點是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以及各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實施母嬰安全提升行動,明確到2025年底,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到10/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4.5‰、5.5‰以下。
實施妊娠風險防范水平提升行動
強化風險防范意識。針對生育服務鏈條的各環節,結合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制訂孕產婦健康教育工作計劃,開發健康教育材料,撰寫科普文章,制作科普圖畫,拍攝科普視頻。依托孕婦學校、母乳喂養咨詢門診、生育咨詢門診、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平臺,將線下和線上教育相結合,在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各個階段普及孕育健康知識。二級及以上婦幼保健院全部建立獨立的健康教育科,三級婦幼保健院新媒體平臺每年發布不少于50篇科普作品。
落實妊娠風險評估。嚴格落實《妊娠風險評估與管理工作規范》要求,規范開展孕產婦妊娠風險篩查、評估和管理,將所有“三胎”孕產婦納入高危管理。注重多學科聯合動態評估和管理,強化產后風險評估,規范有序開展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嚴格落實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綜合防控措施,及時發現和干預影響妊娠的風險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結局。原則上由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免費為孕早期婦女建立《母子健康手冊》,發現高危因素及時告知孕婦本人,并加強動態評估監測和管理。對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繼續妊娠的孕婦,由副主任以上任職資格的醫師進行評估和確診。利用“云上婦幼”及河北省婦幼健康服務信息系統對孕產婦進行分級分類管理。
實施危急重癥救治水平提升行動
嚴格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規范妊娠危險因素篩查,識別高危孕產婦,各級婦幼保健機構要結合實際制定高危孕產婦管理制度與規范,對妊娠風險分級為“橙色”、“紅色”、“紫色”和“三胎”孕產婦嚴格實行專案管理,并明確由產科高年資醫師負責管理,引導有序集中就診,保證專人專案、全程管理、動態監管、集中救治、及時轉診、嚴密隨訪,確保做到“發現一例、登記一例、報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規范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管理。落實有關要求,推動各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構建轉會診救治網絡,到2025年底,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以縣為單位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完成全省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體系建設。各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要狠抓劃片分區責任落實,加強對下級醫療機構的指導,建立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會診轉診機制,進一步暢通危急重癥轉診綠色通道。
完善救治協調機制。各級婦幼保健機構要按照《河北省加強母嬰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要求,履行協調區域間危重癥的轉會診和救治工作的職能。由分管院長具體負責,完善院內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會診、轉診制度及協作機制,建立院內多學科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小組,鼓勵新生兒科醫生進產房。建立完善危重孕產婦救治醫患溝通機制,救治搶救期間醫療組應當指定1名產科醫師負責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
規范落實危重孕產婦及孕產婦死亡評審。落實《河北省危重孕產婦評審實施方案》和《河北省孕產婦死亡評審實施方案》要求,規范進行危重孕產婦及孕產婦死亡評審,開展從早孕建檔到產后隨訪的全程分析,梳理各個環節存在的管理、技術問題,不斷完善診療方案和管理制度,提高對危重孕產婦的早期識別、干預和救治能力。
改善救治薄弱環節。結合轄區危重孕產婦、孕產婦死亡、新生兒死亡評審情況,針對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等常見危重癥,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專項技能培訓和快速反應團隊急救演練,緊急剖宮產自決定手術至胎兒娩出時間(DDI)努力控制在30分鐘以內并逐步縮短。每半年至少組織召開1次多科室聯席會議,每年在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至少組織1次區域內危重孕產婦救治演練。完善搶救流程與規范,進一步明確相關科室和人員職責任務,強化急救設備、藥品、孕產婦用血、轉運等保障機制。
實施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行動
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嚴格依法依規執業,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實施助產技術應依法取得相應資質。落實《醫療質量管理辦法》,產科、兒科應成立本科室醫療質量管理工作小組,每年開展不少于2次醫療質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嚴格遵守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重點強化三級查房制度、術前討論制度、危急重癥患者搶救制度等。
嚴格醫療安全管理。嚴格新技術準入與風險管理,嚴格落實醫師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強化產科探視管理,完善新生兒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嚴格落實傳染病預防控制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組織,加強門急診、產科病房、產房、新生兒及兒科病房、檢驗、影像等重點科室、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的感染預防控制管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手衛生和醫院感染監測等規定。
落實質量改進措施。嚴格遵守產科、新生兒科專業診療指南及技術操作規范,針對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病房等重點部門,圍繞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每月開展自我評估與分析,持續落實質量改進措施。全面開展產房分娩安全核查,規范填寫核查表,并作為醫療文書納入病歷管理,降低產房醫療差錯及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到2025年,60%市級婦幼保健院達到三級甲等水平,30%縣級保健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
加強數據分析應用。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要落實有關要求,定期報送母嬰安全相關數據。以婦幼保健院等級評審、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為抓手,完善婦幼保健機構院內產科質控指標體系和數據收集,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記錄和報告相關制度。要加強對母嬰安全信息數據的分析和利用,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實施婦幼專科服務能力提升行動
加強重點專科建設。開展孕產多學科協作診療試點和產科亞專科建設試點,提升產科臨床診療水平,推進建立省市縣三級婦幼專科聯盟。綜合性醫院著力加強妊娠合并癥處置、危重孕產婦多學科聯合救治;分娩量較大的婦幼保健院、婦產醫院著力加強產科亞專科、新生兒科建設,逐步建立產科重點專病醫療組。進一步強化國家級和省級孕產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建設,按《河北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于開展省級婦幼健康服務系列特色專科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三年時間,省級孕產保健特色專科、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全部達標,促進預防保健與臨床醫療融合發展。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孕期保健能力建設,提升孕產婦健康管理能力。
推廣中醫藥服務。婦產科、兒科積極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中的獨特作用。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方法,建立中西醫協作診療制度。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全面開展中醫藥服務,做優做強中醫婦科、中醫兒科等專科,逐步提高門診中醫藥服務占比,鼓勵有條件的婦幼保健院營養餐廳提供藥膳、營養餐等服務,三級和二級婦幼保健院開展中醫藥專科服務的比例達到90%和70%。強化婦幼保健機構省級中醫特色專科建設,規范中醫保健及疾病防治適宜技術,到2025年,建成一批標準化的中醫保健特色專科。
加強人才隊伍和科研能力建設。保障產科、兒科和新生兒科醫師、助產士和護士每年至少參加1次針對性繼續醫學教育。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加強科學研究和臨床轉化,加快推進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婦幼保健機構要穩步提高配套科研經費占機構總經費支出的比例,鼓勵有條件的三級婦幼保健院加強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建設。
實施群眾就診分娩滿意度提升行動
優化診療資源配置。科學評估機構承接能力,精準測算群眾就醫需求,按照開放床位和配置標準,足額配備醫護人員和設施設備,確保服務資源與服務量相匹配。疫情期間鼓勵適當調整延長產科、超聲等科室門診時間,有條件的機構可探索開設周末門診、假日門診、夜間門診,減輕集中接診壓力。落實門診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和處理預案,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合理設置門診候診區域,充分利用各類就診系統、叫號系統、檢查預約系統分流患者,嚴格落實“一人一診一室”,保障有序就診,逐步縮短門診患者預約后平均等待時間。
完善便民利民服務。優化產科診室布局和服務流程,集中產科門診、超聲檢查、胎心監護、采血、尿檢、繳費等環節,努力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推進全面預約診療,提供門診分時段預約。三級婦幼保健院的產科預約診療率≥70%,二級婦幼保健院產科預約診療率≥50%,三級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的產前檢查復診預約率≥90%,二級婦幼保健院的產前檢查復診預約率≥60%。在保障危重孕產婦救治的前提下,推廣預約住院分娩。推進孕產期全程預約診療,引導孕產婦在助產機構建檔時確定主管責任醫師,鼓勵由1名產科醫師或1個產科醫療組為未轉診轉院的孕產婦提供全程系統保健服務。
促進安全舒適分娩。規范開展專業陪伴分娩等非藥物鎮痛服務,鼓勵開展藥物鎮痛分娩服務,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開展家屬陪伴分娩。加強高品質、普惠性產科床位設置,市級婦幼保健院產科病房以單人間和雙人間為主,切實改善產科住院條件,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河北日報記者張淑會)